第407章、天真的小華(第6/6頁)

有人可能覺得很奇怪,‘127計劃’本身不就分出了档次嗎?一所綜合大學,兩所專科院校、分別是工程類與師範類,七所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幾裏國的適齡生源,能考上大學當然是最好了,假如成績差些,便爭取考上職業技術學校,這的確是事實,但我講的是另一個層面問題,以及怎麽去實現的問題。

首先我們要新建的三所大學,包括一所綜合大學和兩所專科學院,它們之間在創辦時,就沒有哪所大學是重點、非重點的區分,只有專業方向上的不同,學制都是五年。

另外七所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我們在創建時也參照這個思路,先不要人為的區分它們之間的重點與非重點,至少在資源投入上應該是公平的,學制都是兩年半。

每所學校、每個專業的入學考核,必須要公平,遵循擇優錄取的原則。考生願意報那個學校、哪個專業,都是個人的選擇,可以參照東國的高考志願制度。

有人說我過於理想主義了、思想太激進了!但這正是幾裏國的現實,既然我們什麽都沒有,所以才可以更好的開始,請問我們還能失去什麽?

我在這方面的想法還不太成熟,也並沒有參照如今世界各國現有的模式,在座的諸位可以繼續補充完善。

分小組討論的時候,也有人指出我的想法不現實,並舉了很多例子。

比如熱門學校的熱門專業,報考的人數必定很多、錄取的分數也必定很高,這就客觀上造成了差異,不是重點也會被人視為重點。

我承認這種現象的存在,所以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但是另一方面我也想反問,是什麽造成了這種現象?

我能想到三點原因,大家可以一起思考。其一就是這個國家特別需要或特別急缺某一方面人才,這就是我們的學科設置的問題了,是可以進行調整改善的。

其二就是某些專業的要求特別高,智商、技能、經驗達不到一定的水平,便無法勝任具體的工作,這沒什麽好說的。

高等教育之後的繼續進階教育,本身就不是大眾化的,就像我們不可能讓每個人都成為中級養元術導師,更別提高級養元術大師了。

就我觀察到的第三個原因,卻值得好好討論。

比如都是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有些專業好像比另一些專業档次更高,或者說畢業後的社會地位更高,更確切的說賺得錢更多。

同樣接受了十五年的教育,工作時同樣的努力,為什麽回報如此不同?比如說搞金融的,難道就比搞農業的更高尚嗎?

當然不是!這不僅是學校教育的問題,主要是社會分工與社會分配的問題,是需要另行討論的議題,也涉及到這個國家將來的發展思路。

以上說的是教育方面的議題,我講的都是一些個人的觀點。再看看這份五年計劃草案綱要,接下來就是經濟方面的議題了,我也有一些原則性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