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牽牛

這份教材不是華真行編的,華真行只是做了一番解釋,為什麽推翻幾裏國舊政權的新聯盟,要在全國使用這樣一份社會學基礎教材?

曼曼抿著嘴唇,瞪大眼睛連連點頭。石雙成皺著眉頭微微頷首。王豐收的嘴角又翹了起來,似笑非笑仿佛再度進入看戲狀態。

葉一寧也是四境修士,不到六萬字的材料很快就看完了,合上教材時居然笑了:“華總導太嚴肅了,我剛才只是隨口一說,其實那也不是我的觀點,只是看到很多人都那麽說。”

華真行:“那你自己怎麽認為的呢?”

葉一寧:“抱歉啊,其實我沒想過那麽多,也沒有像華總導研究得這麽深。但是我也覺得吧,三綱五常之類的東西,確實挺腐朽落後的,至少從一個現代女性的角度,我非常反感。”

華真行也笑了:“其實我也沒什麽研究,只是一個普通學生,曾在柯老先生門下受教。就我的理解,三綱是皮,早已不合時宜,我也非常反感,但五常為骨,不能把概念搞混淆了……

所謂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是三種倫理要求;所謂五常,則是禮、義、仁、智、信,這是五種道德原則。

這是王豐收剛才提到的漢儒搞出來的東西,確切的說它本身並非儒學,而是後世儒生為了統治需求和社會穩定推行的一套應用體系。

華真行並沒有展開講,在農耕文明時代,為什麽會有這樣的倫理要求,它怎樣滿足了維護社會穩定和生產發展的需要。比如父為子綱,表面是家庭倫理,實質是生產組織形式。

這是延伸到政治經濟學領域了。

他只重點解釋為何說三綱是皮,是指加上特定歷史年代的變量,所推衍出的秩序體系。假如應用環境變了,比如說在當代社會,儒家的立論本身就能推翻它。

這是延伸到辯證法領域了。

假如以君主制的合法性為前提,可以得出君為臣綱的要求。但是從“忠恕”的原則本身,推導不出君主制必然合理的結論。假如君主制這個前提不存在,君為臣綱當然也就沒有存在基礎。

在工業文明社會中,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原則,本身也就能推翻夫為妻綱的結論。

可是禮義仁智信這五常,之所以稱之為“常”,它是可以超越時代的。仁,就是忠恕,而禮,是忠恕原則所要求的社會規範,形而上為道德,形而下為律法。

那個時代不需要道德與律法?儒家只是在講,制定道德與律法的依據與原則,它是工具性的。至於後人用這個工具、加什麽材料、做出一桌什麽菜,那就要看各自的目的和手藝了。

從根本立論推導出五常的過程,這份教材的最後都介紹了,華真行只是強調,沒有哪個時代可以沒有禮義仁智信的概念與標準。

你可以批判某個時代所建立的禮義仁智信具體法則,甚至說它們是“吃人”的,比如批判封建時代的禮義仁智信,但同樣要建立社會主義的禮義仁智信吧。

禮義仁智信最初的概念是從哪裏來的,就是從儒家立論推出來的。人們真正需要什麽樣的道德,“真正需要”這個意識本身,就是儒家的立論基礎。

忠恕本身,包含了道德層面上的人格平等,所以東國文化本身,就默認了道德層面上的人格平等,不以貴賤論德行。身為現代人,更可以去追求群益層面上的“社會格位”平等。

華真行很謙遜,一再聲稱自己學問尚淺,只是聽了柯夫子的教誨,試著講講而已。葉一寧則拍了拍那份材料道:“能否也給我一份,我拿回去好好學學。”

王豐收插話道:“你們房隆關,平時都教弟子什麽?”

牛以平趕緊解釋道:“教修行,教對天地自然的感悟。葉師妹很小的時候就跟著父母搬到市區了,回師門的時間並不多,主要都在傳習秘法,平日大部分時間還要上學呢。”

王豐收:“天也不早了,我們該吃晚飯了,邊吃邊聊吧。”

華真行卻擺手道:“不著急,再等一會兒也餓不著。牛老師的問題都問了,可是我的問題還沒說呢。”

王豐收:“那您先說,說完了再吃不遲。”

華真行:“我想知道,春華大學或者是東國,招收海外留學生的目的是什麽?”

大學當然是培養人才的地方,更進一步的設問,就是為誰培養人才、培養什麽樣的人才、人才培養出來後可以去幹什麽?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可以張嘴就來:為各個國家培養人才、培養各個國家所需要的人才、人才培養出來之後去建設他們的國家。

但是答案真的如此簡單嗎?這不是本土教育,而是留學生教育,甚至都不是盈利教育,而是國家層面的經費補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