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當浮一大白

遊方突然問出了這麽一句,遠處的夜空上,楊特紅撚著胡須道:“這小子夠機靈,我很看好他的前途!”

梅野石微微一笑:“小遊子嘛,行走江湖的要義,就是看人得準、會交朋友。”

遊方自稱與伏淩客一樣好奇,其實他問的話,差不多也是伏淩客剛才想問的,但是換了一種華真行可以接受的方式。

華真行今天殺了伏淩客,因果緣由很清楚,無法歸咎於他。但他不把話說清楚,恐也不好一走了之,還有人在看著呢。

今日之事,索性今日了結。伏淩客剛才也說了,那不是一人之問,而是眾人之問。

遊方有句話說的沒錯,華真行的秘法修行,是正統的不能再正統、正宗的不能再正宗。雖然修行本身不太適合用這樣的形容詞,但若有人一定要這麽說,用在華真行身上正合適。

養元術源於上古菁華訣,而上古菁華訣粹正精妙之極,誰也不敢說它是邪門或左道功訣,只是沒幾個人能學得會,對悟性、資質的要求比神霄天雷術只高不低。

大道至簡,這句話人人都會說,但能將之貫徹到某件具體的事,那都是難得的大成就。養元術做到了化繁為簡,雖遠不及菁華訣精妙,但更易入門與推廣。

養元術專事涵養身心,有蘊化生機之妙,誰也不好從這門功訣中挑什麽毛病。

僅從這個角度看,華真行本人是正經地不能再正經的修士,否則他也不敢將養元術功訣傳授給各門各派的修士。

但華真行的做法卻有些離經叛道,甚至顛覆性的改變了修行傳承的方式。這種改變可能帶來的震動與沖擊,是圈外人難以體會的。

邁入修行門徑,有兩大必須要素,就是機緣與資質。機緣之說過於玄虛,有人將它具體總結為道、法、師、侶、地、財。

華真行降低了這六個條件的重要性嗎?當然沒有,他只是降低了其稀缺性。至於資質,也不由上師來考察,而是由實踐來鑒別。

如此給人的感覺,機緣好像顯得不值錢了,資質考察也變得不重要了。原本要有很多前置條件才能給與的東西,很多人仿佛輕松就能得到。

價值巨大甚至無法估量的東西,假如得到得太過輕松,就不僅是珍惜與否的問題,可能還會造成一系列混亂。

比如正一祖師原名梅振衣,還有一個化名或者說化身叫呂純陽,其師名鐘離權。據說鐘離權欲收梅振衣為弟子,先後九次試探其品行與心性。

這就昆侖修行界乃至東國神話中,“鐘離九試小純陽”的傳說。

為什麽要這樣做?修行之道過於艱難,越是修為高超的師父,選擇弟子就越謹慎,不可能投入那麽大的精力去培養一個不該培養或培養不出來的人。

法不可輕傳,修為成就意味著什麽?誰也不欠誰的,不是誰想拜師就能拜的,別人憑啥要送你神通廣大、逍遙自在的機緣?

有一句古語“師徒如父子”,指的是過去學手藝,師傅教給徒弟謀生之道。對修行而言,這種依附關系的緊密程度,甚至超出了父子,想想師父給了弟子什麽就明白了。

華真行帶來的變化目前還不明顯,但將來對現有秩序的沖擊可能是瓦解性的,所以遊方才說,他就像一個直接掀桌子的人。

華真行提著筷子擡頭看著山外的夜色,問道:“遊兄,你可知修行最大的妙處?”

遊方:“每人見解不同,我洗耳恭聽。”

華真行:“在我看來,修行最大的妙處,是成就歸於自身,不存在若我修成,你就修不成的情況……”

假如換個人,可能會說修行最大的妙處是能得自在逍遙、超脫於凡人的存在狀態,這當然也是正確答案,但華真行卻有另一種理解。

在他眼中,修行最大的妙處在於可以“無爭”,假如有爭,那也是與自己爭、與天道爭,而不是與他人爭。

假如一件東西兩個人分,一人多得一塊另一人就少得一塊,這叫內卷。但修行可以不內卷,修為本身沒有內卷關系,至少養元術如此。

沒有什麽天地靈氣你多吸一口我就少吸一口、大道三千你證了一條我就無法再證的情況,那些只是庸俗化的想象。

華真行講到此處,遊方又插問道:“對此有人可能有不同意見,道在師傳,比如師父不可能有同樣的心力去教所有人,有時也會偏心。”

華真行笑道:“你若非要這樣說,還可以舉另一個例子。師兄弟二人都想追小師妹,互相攀比誰的修為更高、能得小師妹歡心?對此我也沒轍!”

遊方舉手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知道,小師妹看上了另一位長得更帥的師弟。”

華真行莞爾道:“所以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我講的是另一番道理。不會因為我修為大成,你就無法求證大成,故而成就歸於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