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4章、白丁問論(第3/4頁)

蔡功是怎麽死的?按林太為的描述,是被當地鄉民逼死的。蔡功就是當地人,當地民生與民風如何,蔡功本人難道就不清楚嗎?

明知如此,還要那麽做,只是心存僥幸而已。按陸高乾的調查,林太為描述的情況都是事實,但是可以仔細看看是怎樣的事實。

鄉民沖進家中索要收購藥材的錢款,蔡功之母本就有病,倒地昏厥送醫不治。其後蔡家終日被人堵門咒罵,其父自覺在村裏擡不起頭來,飲藥自盡。

至於其妻攜子離去,可不可以換一種理解方式?其實是他老婆、孩子都跑了,但他本人和父母沒跑掉。為什麽沒跑掉,因為鄉民不能放他們走,否則找誰要錢去?

這是很樸素的事實,就看用什麽立場去敘事。

蔡功最終的結局,是有債主要他用在村裏修的小樓抵債,蔡功不願而與樓俱焚。

所以當林太為聞訊趕來時,卻無法去報復當地的鄉民,因為他們就是蔡功冒險行為的受害者,最終只能將所有仇恨都集中在侯念明身上。

白少流繼續問道:“事已至此,侯念明當如何自擇?”

丁奇:“未明之事,不強設於人。但我等可知,侯念明其行有虧、其心有愧,當坦對罪責。侯念明其人,其念未明。”

這番話就稍微有點復雜了。侯念明到底幹了什麽,搞了個合同陷阱,把蔡功給坑了?但合同也是蔡功自已簽的啊!

如今昆侖盟並沒有查明,當年蔡功沒有按期送貨,是不是侯念明搗的鬼?那只能說侯念明只是嚴格執行了合同,卻對此行為導致的後果視而不見。

假如讓世俗的法官來判這個案子,恐怕也沒法判。侯念明並沒有吞了蔡功的貨不給錢,只是過期不候,沒有收蔡功的貨。

再做個假設,假如侯念明也是個普通商人,並無坑害蔡功之心,只是這時候恰好破產了呢?那麽林太為去找誰算賬去,他還能找到侯念明頭上嗎?

所以丁奇沒有糾纏於這些未查明的假設,白少流問的也是事實發生之後的侯念明。

可知侯念明心中世有愧的,他清楚自已所行有虧,否則他為何不敢說出來?林太為已經因此事找他私下做過一場,結果是林太為帶傷而去,侯念明卻仍然一言不發。

林太為願意為其保守秘密,是因為他想殺人。而侯念明在這種情況下還要藏著掖著,不坦對罪問嗎?

其實只要侯念明對宗門坦承此事,林太為後面的事就做不成了,至少不至於成為三十年未解的懸案,侯念明更不至於因此家破人亡。

侯念明是怎麽死的?用句通俗的話說——笨死的!侯念明既不明白自已該說,也沒看明白對方為何會不說,當然其念不明。

白少流:“陸高乾何人?”

丁奇:“既縱惡更用惡之人,其惡甚於林太為。”

這一問一答也有點意思,白少流問的並非陸高乾何罪,而是問其何人。聽在華真行耳中,他居然想起了昨夜與白少流、丁奇談的那番話。

修士本人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修士,他們也在世俗中長大,曾經就是沒有修為的普通人,不可能不受成長環境的影響。

想問為什麽會有陸高乾這種修士,不如去問他代表了世上那種人?

陸高乾撞破林太為觸犯共誅戒,不僅不出手護戒,反而為其包庇隱瞞。因為林太為請求留下有用之身,承諾將來為其效命。

從陸高乾個人的角度,這好像是最有利的選擇。因為殺了林太為對他本人似乎毫無好處,而留下林太為還有一個高手可供其驅使。

代價不由他擔,好處卻由他占。有人說這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不盡然,因為這已經超出了單純利己的概念。

說到利己,楊老頭就是一個利己主義者,但他從不會去害人。楊老頭還很會享受生活,但也從不浪費任何東西。

儉不廢物,慈不害人,這就是楊老頭從小教華真行的。當然了,柯夫子曾有長篇大論專門噴楊老頭的做派,墨大爺則更是另一種風格。

陸高乾的行為重點不是利己,而是害人,他不僅放縱林太為的惡行,更利用林太為再去做惡。世上有不少這樣的人,陸高乾只是其中之一。

聲聞智慧的妙處,並不是丁奇單方面輸出神念心印,而是與每個人的見知結合。比如華真行聽見他說的話,自然就想起了昨夜的談話與楊老頭當年所教。

白少流接著問道:“若陸高乾憐其遭遇,只是留其一命,令其不再犯,而並未鉗制其人呢?”

白少流又提出了一種假設,因為在場有的人難免會有這種假設。

林太為的行事風格是鮮明的,他要殺侯念明就想盡辦法殺了侯念明,對於包庇他的陸高乾,林太為就心存感激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