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治大國若烹小鮮(第2/4頁)

那麽成年人呢?各個街區的無業青年原先大多是幫派成員,如今怎麽安置?

有一個問題,曾經的幾裏國能不能養活一千多萬人口?答案是當然能!因為畢竟有一千多萬人活下來了,就是事實上最好的證明。

那麽如今的幾裏國,當然應保障他們能擁有更好的生活。幾裏國政府算過一筆總賬,以如今的物資生產能力,能滿足這一千多萬人口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

舉個小例子,曾經的幾裏國,七成以上的人平時是不穿鞋的,腳底都有厚厚的繭。而如今,可以保證這一千多萬人每年至少能有兩雙鞋底可以防水、隔蟲的新鞋。

不算新劃設的歡想特邦,幾裏國有七大邦區。原非索港、現夏爾市是新聯盟起家的根據地;班達市是最早進行大規模集約化開發改造的農業基地;瓦歌市是重要的工業基地。

另外還有南方四邦,則是原幾裏國相對富庶的地區,如今的生產發展形勢都很不錯,總體物資生產能力已經比三年前翻了好幾倍。

真正的難題是怎麽合理的分配,如何將物資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原先的地方幫派自治體系自有一套內部的運轉邏輯,但如今不再適用,也不應該再適用。

物資若是按人頭免費發放,不客氣地說,以很多當地土著的脾性,當然就選擇什麽都不幹,天天就等著發東西了,假如領不到東西便會鬧事。

新聯盟以班達市為試點,曾實行過以工代賑。

雖然大型水利工程,以當地人的技術能力幹不了,但是溝渠、堤壩、排灌節點等水利設施,組織當地勞力、使用簡單工具還是能修建的,這也為大規模農業基地的建設奠定了基礎。

幾裏國農田水利設施的缺口很大,可以說很多地方仍然近乎於零,這方面仍需要大量的勞力,包括各個邦的街區改造,都可以提供大量工作機會。

可這畢竟只是簡單勞動,除了能鍛煉協同能力、培養勞動意識之外,對技能方面的要求並不是很高,而且仍然有很大的就業缺口。

改造社會,也要給人們提供改造自我的機會,所以李敬直想了一個軍隊擴招計劃,讓各邦區無業年輕人去服兵役。

他連新部隊名稱都想好了,就叫生產建設兵團,極具東國特色。李敬直測算了一下,假如完全滿足需求,需要一百個團,也就是吸納十五萬左右社會閑散人員,服役期暫定兩年。

裝備十五萬現代軍隊,幾裏國根本就沒這個能力,就算華真行也掏不起這個錢。所以他們雖然是軍事化單位,但李敬直的目的,就是將之打造為成人大學。

軍事訓練當然必不可少,其主要目的是培養組織性和紀律性,日常任務更多的是生產技能培訓,按東國話來說,重點是培養軍地兩用人才。

隨著幾裏國一五計劃的推進,更重要的是與東國合作的各個項目展開,不可能所有的技術工人都來自東國,幾裏國本土也需要批量提供有素質的勞動力。

哪怕不要求他們一開始就熟練掌握各種勞動技能,至少能夠遵守勞動紀律、擁有持續的學習能力,被師傅帶著從學徒工開始幹,總可以吧?

這一批年輕軍人,經過兩年集中培訓,將分配到各個勞動崗位,也就是退伍後包分配工作。

假如這個計劃能成功實施,短期內起到的作用,要比建立七所職業技術學院大得多。培養人才的成本也低得多,至少生產建設兵團可以自食其力,邊搞生產建設邊搞職業培訓。

李敬直介紹了這個計劃,說到這裏又不禁感慨道:“我的父輩,很多人都有這種經歷,甚至包括我爺爺這一輩。

我爺爺是東國解放前參軍的,參軍前就是個大字不識的文盲,在部隊裏學會了認字和算數,解放後回到家鄉,還當了公社幹部。

我父親是中學畢業,當時沒機會上大學,然後參了軍,在部隊裏學的技術,轉業後分到了工廠,退休時是車間主任……”

夏爾插話道:“你把他接過來了,我認識他老人家,老剛大爺嘛,三湖鎮扶風園的大門司令,還在鎮子旁邊搞了塊菜地,種的辣椒可好了,又養了一院子雞!”

李敬直趕緊打斷他道:“明明是李大爺……這不是重點,重點是他們當初的經歷,也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華真行:“現在的重點問題,不是這十五萬人的津貼和營房,也不是武器裝備,而是培訓教官和培訓教材。

部隊是一所大學,是李總根據東國父輩的生活經歷得出的結論。但是幾裏國的舊軍隊我們也都見過,那就是紮堆學壞的地方,堪稱黑幫精英分子訓練營。

所以重點並不是軍隊擴招,而是我們能把生產建設兵團搞成什麽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