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去處為美

華真行:“去處為美。”

他只答了四個字,這也是論道的特點,要用至簡的概括,闡述自身的修行所證與修行所求,但話語中伴隨的神念卻妙不可言,甚至已不能用神念來形容。

不同的人聽見可能會接收到不同的信息、有不同的感受,這都與其本人的見知有關,哪怕是毫無修為的普通人。

這也是一種神通,稱為聲聞智慧或聲聞成就。掌握聲聞成就至少要有七境修為,但大部分七境修士未必能掌握嫻熟,真正善用聲聞智慧者大多是九境高人。

開口若無聲聞智慧,那不叫論道,就是世俗間普通人的辯論。此時此地的場景,華真行事先並沒想到,但這也是一種機緣發觸,忽福至心靈便領悟了聲聞成就。

何為美,普通人最樸素的觀點,通常就是好看,喜歡,舒服,想要。

那什麽才是好看、喜歡、舒服、想要呢?這不僅是論述審美的標準,更是要明晰所謂審美過程的內在原則。

古時有人認為,事物的美包含在奧妙無窮的數學中,符合與蘊含某種內在規律與韻律,從而體現於外在的協調與動人。

自古及今,有的哲人一脈相承,認為“美”是一種客觀存在,存在於理念世界中,或包容於絕對精神的辯證因果內。

無論美是否客觀存在,哪怕它的確存在於超越具體事物的理念之中,可是審美本身還是一個主觀的過程,是以每個人為主體對客體的批判與發現。

很多人對“美”的概念往往都偏向於狹義,主要理解為藝術審美,甚至只集中在視覺審美,比如一幅畫、一件衣服、一道風景好不好看、漂不漂亮。

這也難怪,因為人的大腦所接收的信息大部分都來源於視覺感官。

可是美的概念遠遠超出了藝術審美的範疇,它是對這世上所有事物的批判與發現,以及再批判與再發現。

人們幾乎可用“美”去形容一切,比如美景、美食、美色、美言、美德、美夢、美事……乃至美好人間。

美就是好的、更好的,至於怎樣才是好的、更好的,那就是人類文明所需要解答的問題,也是每一個人在世間需要的自我解答。

審美標準是否有階級性?很多人還在為此爭論,其實完全不必爭論。去處為美,美就是目的、美就是追求本身,在事實存在階級差別的世界上,審美怎麽可能沒有階級特征呢?

反對者的觀點,往往是說一片山水風景是美的、一件器物是美的,無論誰來看,都會發現它的美……這是美的共性,否則所謂美的概念與共識就不會存在。

但美不僅僅只有共性,審美也極具個性,它不僅僅是對自然事物的評判,也代表了每個人的情趣和追求。包括每個人願望和努力、夢想與空想,那就是他們的去處。

比如很多人的願望就是實現階級跨越,這就使他們很容易接受消費主義的誘惑。營造潛意識中跨越階級的幻象,這幾乎是全世界奢侈品營銷的內在邏輯。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嗎?當然不是!科學、哲學包括神學,其盡頭都是美學,都要解答往何處去的問題。我們做一切的目的是什麽、要引導世人走向何方,哪怕是空畫一張大餅。

諸如涅槃無余之美、逍遙自然之美、天人合一之美、天下大同之美、萬物究竟之美!

華真行並沒有回答怎樣才是好的、更好的,他只回答了美是什麽?

去處為美,美就是我們的追求本身,它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它超脫於態度與方法之上,一切態度與方法都是為它、因它而存在。

世人常談“真”、“善”、“美”,但這三者並非並行關系,後者是超脫於前兩者之上的。

“真”是態度與能力,“善”是方法與路徑,而“美”既是追求的目標也是追求的方向,“真”和“善”的目的,就是“美”。

它是是難以言喻的,又是實實在在的,包含於對人生、社會、世界、宇宙的理想中,包含在有意無意的渴望中。哪怕理想未能實現,它也是始終存在的。

華真行從小受到三位老人家的教導,不僅是言傳更有身教。他們皆是合於自身大道的絕頂高人,但風格各不相同。

墨大爺看上去是一位樸素的苦行修士,但他教會華真行的是“苦”嗎?當然不是!

其實他老人家以親力親為,在告訴華真行苦難本身並無意義,克服與改變苦難的努力與過程才有意義。

若說苦難,當初非索港乃至幾裏國絕大多數街區的人們已承受了足夠多。那裏就是人間煉獄,世上沒有比那更醜惡的地方。

假如苦難不能改變,那只是無盡的折磨與傷害,不會給人任何力量與希望。只有克服苦難的期待才是真正有力量的,墨大爺做的就是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