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7章、去處為美(第2/3頁)

假如沒有墨大爺一手組建的草鞋幫,哪有後來的新聯盟?

墨大爺雖然簡樸,但他的追求並非艱苦,而是在教會人們如何克服與改變艱苦!墨大爺的身教,主要教會華真行的是“真”。

墨大爺之真,就外顯為身體力行。

墨大爺本人的追求就是樸素之美,以“真”的態度。他老人家其實過得很好,已達到返璞歸真的境界,他教會華真行要通過的真正努力去追求美好,而不是在空想中祈禱。

只是這世上絕大部分人根本達不到他老人家的境界,學不會也學不了。

如果說墨大爺教會華真行的是“真”,那麽柯夫子教會華真行的就是“善”。

善是人與人之間所需要的準則,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需求,但內在的邏輯是相通的。

人世間的所有“秩序”,都是建立在對善的認知公約上,比如所提倡的公序良俗,所制定的法律體系。

整個新幾裏國的治理體系,都是在柯夫子的指導下一手創建的。

秩序兩個最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保障人們的安全,其次是保證社會的公平,它的來源就是對“善”的認知。

秩序的崩潰會帶來混亂與苦難。比如曾經的幾裏國,有幾乎照搬前宗主國全套的法律與制度體系,但那只停留在表面上,從來沒有真正的被執行過,也沒有力量去保障它的執行。

這就是秩序失去了“真”,從而也失去了“善”,更別提人們所向往的“美”。

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秩序本身不合理,或者在某種情況下變得不再公平,不再符合人們對善的認知,所以才需要不斷地改進,以求結果更“美”。

至於楊老頭,他教會華真行的東西可能是最難的,因為他老人家直接指向了目的本身,就是“美”!

楊老頭假如願意變化成年輕的樣子,一定是個美男子,就算如今的形容也是個帥老頭,但他教會華真行的“美”,並不是這方面的。

他所展示的生活狀態以及情趣,就是追求的本身。假如有人問那個常見的問題,你想成為什麽樣的人?楊老頭無需回答,他就是在展示!

楊老頭從小讓華真行拿著菜譜當連環畫看,只是為了培養一個廚子嗎?

人在餓的時候,能吃飽就是享受。耕種勞作固然是辛苦,但人們的追求是飽暖,一切勞作都是手段,溫飽才是目的。

那麽吃飽之後呢?人們肯定也不滿足於只以木薯糊糊果腹,都希望能把食物做得更好吃、更有營養,也更能得到身心享受。

華真行並不以奢費為美,但並不妨礙他親手制作各種美食,哪怕他本人有七境修為早已能辟谷不食。

這個過程本身就可以成為一種個人的情趣修養,反映了對待萬事萬物的態度。

楊老頭教華真行上古菁華訣,華真行將其化用為養元術。這就是在體會生機與生命之美,就是對身心狀態之美的追求。

楊老頭教華真行的東西是直指本源的、指向目標本身的,但對平常人來說過於唯心了,可以去想象卻絕難做到。

華真行受楊老頭的影響最深,因為他就是楊老頭養大的,領悟了“去處為美”。而當他放眼所看見的世界顯然那麽醜惡,所以他要尋找去處。

他成為了一名理想主義者,純粹的愛美之人。

因為有墨大爺、柯夫子的存在,華真行並沒有成為另一個楊特紅,他不僅追求自身的改變,更要改變自身所處的世界,使自已也成為更美好的存在。

華真行是幾裏國最大的資本家,他將資本的壟斷特征發揮到了極致,百分之百掌控著歡想實業。尤其在歡想特邦境內,每一寸土地、每一處產業,哪怕一草一木名義上都屬於他。

這也許就是某些人的追求了吧,以此為終極之美,但並非華真行的追求,他是以風自賓的名義做這件事的,這一切只是他打造願景中歡想世界的手段。

美是一切態度的內在追求,美是一切手段的最終目的,美是所有人內心的去處,不論每個人究竟以何為美。

這就是華真行的回答。

華真行說完了,成天樂忍不住擊掌道:“聽說三十五年前的正一三山會上,曾有一場精彩論道。

那番問論的最後的一句,便是‘何為修’?風先生自問自答:‘知來處去處,得來處去處,合來處去處,為修。’

很遺憾當年我尚未出生,無緣在場見證。今日丁老師問‘何為美’,而華總導答‘去處為美’,卻也可窺見當年問論之妙。”

說到這裏他與聞簫韶對望一眼,聞簫韶隨即點頭道:“既如此,我們就幫這個忙。”

一旁高見瓴有些傻眼,他萬沒想到會是這樣的場面,就這麽一問一答之間,成天樂伉儷便答應了幫忙,甚至沒有提任何要求與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