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第2/2頁)

許清元盯著他離去的背影慢慢消失不見,這才繼續坐下來工作。

越梳理越亂,她怎麽可能曉得幾百年前的法律制定背景,一是時間太過遙遠,可以參考的文獻十分稀少,二則只有她一個人,工作量實在太大。

這天晚上,許清元差不多到了戌時才到達家中,許長海擔心地問她晚歸家的原因,她只說是事情太多,並未言及上司的刁難。

第二天寅時,許清元是第一個到達翰林院的,她一到就趴在案桌上開始研究校勘,根本沒注意其他人什麽時候到的,又是什麽時候去吃飯的,晚上是什麽時候走的,就這樣連軸轉了三日,她完成的進度還不到十分之一,於是她便肯定了一件事,自己絕對無法按時完成。

事實擺在這裏,關鍵是要如何解決處理,看董學士對她的態度,是不可能給她留什麽面子的,直說一定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法,那該如何是好呢?思來想去都沒有頭緒,愁的許清元晚上睡覺的時候都在思索應對之策。

第四天的時候,有心軟的翰林面露不忍,安鄲還好心幫她把飯帶到編檢廳,並整理了一下書籍的擺放,再就沒有過多打擾,他的工作並不算少,還需要回去去幹自己的事情。

下午的時候,王內官突然來到翰林院,他通傳說皇上要見許清元。

眾人紛紛向她投來羨慕的眼神,畢竟這麽多翰林,也不是每一個都能被皇帝記得住的,就算他老人家記記得住,也根本用不上他們。

路上,許清元卻在思考皇帝叫她過去的原因。她思來想去,大概跟提高商人收稅一事有關。

翰林院離皇宮內的主要政治建築都比較近,不過片刻便到達禦書房。許清元行完禮起身,看到董學士正站在下首,皇帝似乎正在跟他議論著什麽,見她被帶進來,溫和道:“恰好許翰林是其中行家,董學士同朕聽聽她怎麽說。”

許清元再次躬身拜禮,以示恭敬聽命。

皇帝將毛筆擱置在硯台上,思量著問:“近日國事繁多,各地災害余波未平,邊疆異族肆亂,法人吸聚眾多錢財,應當多為國家盡心效力,關於加大對其征稅一事,愛卿怎麽看。”

許清元料到此事一定會被執行,她也早已對此有所準備,定神回道:“陛下所言甚是,不過微臣認為與征稅一事同樣刻不容緩的是,朝廷還需要安撫法人。”

“哦?你有什麽想法,說來聽聽。”皇帝似乎很感興趣的樣子。

旁邊的董大人隱晦地看了一眼對方,然後才順著他的提問,將視線轉向許清元。

許清元語氣沉緩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法人的規模越來越大,收入也不是以往的家族小商戶能夠比擬的,在他們攫取更多財富的同時,必然會要求更高的社會地位。然而封建王朝自古以來重農抑商的社會環境從未改變,矛盾之下,商人們自然會心生不滿。但皇帝為了鞏固朝廷勢力和皇帝權威,不可能貿然提高他們的地位,那麽可以從淺顯的方面入手,轉變法人司和知產司的態度,讓他們以一種溫和的、服務的方式工作,使商戶感覺自己受到尊重。同時,朝廷可以對守信經營、普善惠民的部分法人頒發名譽獎勵,將他們選為個中楷模,引導其他法人的發展方向。

最後,她猶豫了片刻才補充道:“或可頒布能助法人擴大發展的詔令,此舉既可繁榮經濟,又能實質上令法人獲益,一舉兩得。”

兩人聽完,誰都沒有急於開口,直到田德明捧著一盞新茶進來,皇帝接過抿了一口,才道:“許卿有心,想的十分周全。”

董大人卻開口指摘道:“微臣以為有不妥之處。許翰林前述之策還算尚可,最後一條卻不行。士農工商,千年以來皆是如此,不可輕易更改,如果大力扶持商戶,人人從商,何人事生產?到那時豈不是百姓窮困,國家危矣,朝廷危矣。”

"董愛卿所言亦有理,便依你所言,起草詔書吧。"皇帝朝董學士點點頭,明顯更加滿意他的說辭。

回到翰林院,許清元照常勘校書籍。旁邊有人不懷好意地打探問道:“許大人,皇上傳你過去,是要讓你起詔嗎?不愧是狀元,雖然只是任編修,但卻能做與修纂一樣的工作。”

她轉頭定定地看著問話之人,平靜地回:“並未,唐大人能挪挪手臂嗎?你壓到我的勘校書籍了。”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