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鄉試正式開考。

第一場題目除了試貼詩有些難度之外還算中規中矩, 學生對於試貼詩發表了不同的看法,但是誰也說服不了誰。也有人提出或許這道題目的答案並不唯一, 可這樣就更能分出好壞優劣。有些時候立意選的好, 確實事半功倍。

好在第一場考試沒有人作弊,這也是題目類型的緣故,要是連帖經墨義和試貼詩都寫不出個大概來, 實在沒必要鋌而走險。

許清元雖然不必監考,也不能外出,但卻牢牢關心著每個流程, 她自己也是鄉試監督的一環。

到第二場考試完畢後,考生們就沒這麽輕松了, 因為主考官是許清元,所以他們這段時間基本都在集中復習律法和判語, 誰知道考試中一個判語題目都沒出。眾人失望的同時, 也有人揣測是不是許清元太過軟弱,所以她的考題沒有得到其他考官的認同, 退而求其次選擇了穩妥不出錯的題目。

這些人自覺得已經窺見天機, 連忙調整復習策略, 把第三場考試策論的重點放在四書五經中的理論上。其他人就算沒有想到這種可能性,也滿以為這位許翰林會出很多律例題目,一頭紮進相關書籍中復習的昏天黑地。

然而等到上了考場,眾考生一見那五道策論題目,絕大多數人都傻了眼。雖然考試過程中不允許考生交頭接耳, 可是眾人的嘆息卻此起彼伏,從口中一直落到心上。

考察丁銀的第一題還算好答, 畢竟是今年的“熱點”問題, 之前就有許多人預測會考到, 汀州也絕對不是唯一一個考到的府。

第二題的題幹倒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畢竟有句“欲善其事先利其器”的成語在,出處大部分人也答得上來,就是不知道把此句話作為題目的話應該如何作答。這位許翰林究竟是考表面意思還是要拔高立意,這是一個問題。好在如今許清元自己倒是不用再受這個罪了。

其實有心的考生很容易發現,第三、第四道題目考察的完全是實務問題,在第二題的判斷上自然也會傾向於從改良農業甚至其他手工業的工具方向解答。只不過這部分知識真的非常冷僻,學生們都是十年寒窗不事生產的文弱學子,除了農家子外很少有人真的關注農業,更不用說被他們視為“賤業”的手工行業。

許清元此舉就是想影響考生們原本的固有思想,放下對行業的偏見,讓他們知道技藝、技術改革的重要性。

後面的第三、四道題目是考察考生們作為一個管理者的素質,看他們考慮的是否正確、全面、細致。

前面這些題目再難總還是有人偶有涉獵甚至胸有成竹的,但是最後一道題著實讓人難以下筆。

大家都是讀書人,對朝堂中的事情比普通老百姓更為關注,誰不明白黃老尚書如今聲勢正旺,立相一事既有同黨暗中推動,也有百姓們發自內心的支持。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十分違逆。可是許翰林是女官,和皇帝同處一條船上,這一點就決定了她不可能真的希望黃老尚書成為丞相。

但是男考生們自己肯定是站在黃老尚書一方的,鄉試當前,他們面臨著信仰和前途的抉擇。

雖然嘴硬,但在這種情況之下,絕大部分人都會屈從於現實的威壓。男考生們一個個帶著忍辱負重的表情,艱難地一筆一劃寫下違心的策論文章,不知道的還以為是誰強迫他們幹什麽似的。

考生之中,有一個叫做房平樂的女子,她凝視著最後一道題目久久不肯下筆。

她沒有見過許翰林本人,不知道她的脾氣性格,就像其他人認為的那樣,房平樂也覺得對方必定是反對黃老尚書坐上丞相之位的,可是她思來想去,覺得從百官們的角度來說,這件事並不一定是壞事。

考科舉的沒有不在乎成績的,房平樂也是如此,她家中貧苦,是父母頂著上面幾房的壓力供她讀書。之前考出過一個秀才算是狠狠揚眉吐氣一番,但是秀才也並不多麽值錢,家裏人希望她努努力考個舉人出來,一家子就能改換門庭,這也是她一直以來的目標。

房平樂的背後是全家十幾年的付出,她不應該只考慮自己。

一直被安放在桌上的毛筆被人輕輕拿起,蘸飽墨水。房平樂閉了閉眼睛,在考卷上奮筆疾書起來。

在貢院中的考生們絞盡腦汁為前途拼搏的時候,曲介正在謹慎地執行許清元暗中交代給他的任務。

那天早晨他醒得很早,悄悄守在樓下,不久就看到張聞庭從房門出來,避著人雇了一輛馬車,往城外走去。

曲介一路跟在他們身後到達了一個小村莊中。張聞庭遮遮掩掩地走進村中一戶大戶人家的宅中,曲介不方便繼續探查,想在附近找幾個人問問這戶人家的名姓,卻不見任何村民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