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節 買方時代

在宋代江南,人糞大多是直接在田地施用。但是到了元代,農民已普遍使用腐熟的方法,“於田頭置磚檻,窖熟而後用之”。

然而自然腐熟法太費時間,通常要半年以上。

明代江南開始使用“蒸糞法”。在冬天地氣回暖時挖深潭聚糞,封閉漚熟,以土覆蓋,關閉門戶,使之在屋內發熱腐熟。所得熟糞,又稱“蒸糞”。

另外包括明清時期一些“煮糞法”“煨糞法”和“窖糞法”,都是民間為了加速肥料腐化而自發研究出的二次加工技術。然而這些歸根結底,都是散亂和毫無技術標準的手工作業,質量和產量都無法保證。

現如今丐幫一統杭州城內的糞土業,又整合了原材料輸送渠道,那麽城外的韋陀糞場,就可以發揮工業化生產農家肥的威力啦。

大批的糞便和城市垃圾土首先被堆積在糞場。

各種人畜糞便和秸稈之類的綠肥會按比例堆積在一起,這裏面最重要的調整好碳氮比:一般來說是30:1,既每一份氮要有30份碳源。

人畜糞含氮較多,作物秸稈含碳較多,所以通常來說,每噸糞肥要加入40%左右的秸稈。

各種秸稈通過粉碎和浸泡工序後,就可以和糞便開始層疊。這中間為了保存養分,每層中再撒入一些磨細的垃圾土。材料一邊堆積一邊撒水,直至形成2.5米的圓錐體,就算完工。

接下來就是關鍵的“倒堆”環節。

肥堆堆好後,一般在5至10天內,內部溫度就可以達到60℃—70℃。

這裏就需要穿越神器出場了:測溫杆。

幾個專門培訓出來的識字流民,在重點保護和監視下,每天的任務就是拿著測溫杆在圓錐體上插來插去。

一旦糞堆內的溫度合格,並且保持10小時後,立即翻倒糞堆,把大塊打碎,糞草混勻,補水,再照原樣堆好。

10天左右,堆溫再次升到60℃左右,再翻倒1次,堆制完成。

在穿越神器的指引下,韋陀場每過20天左右,就會有一批質量合格,肥效穩定的農家肥出產。一排排整齊的糞堆如林,幾百名吃飽喝足的流民在這裏忙碌。

新品種的肥效很快就在城外的油菜地裏體現出來,城郊大批的菜農開始自發劃著小船來韋陀場買肥,沒用多久,連遠一點的海寧,湖州都有糞船劃過來,做以糞換肥的買賣。

新型的肥料產業,僅在杭州城內,就安置了上千名掏糞工和船工,而且還有不下500人的公廁修建隊伍……這些人還負責一點點地清理城市裏積年的垃圾堆,清掏各處的陰溝淤泥。總之,一切能成為肥料的東西,都不會放過。

轟轟烈烈的城市環境改造,使得原本歷史上評價只會吟詞作畫,被張岱寫文諷刺的杭州知府劉夢謙,一夜之間成了“能員”,被各路縉紳們交口稱贊。

而始做蛹者周通周大幫主,現在已經能光天化日之下大搖大擺進入府縣衙門——不但是官員,杭州城裏凡是關心此事的縉紳大戶,在弄明白周通這一套肥料產業是如何良性循環後,無不嘖嘖稱奇。

當然,周幫主出門歸出門,千呼後擁之余,貼身穿著的“軟猬甲”可是從未脫掉過。沒辦法,仇敵實在太多,老周還要留著性命活到當政協委員的那天呢。

……

魯成身為杭州站站長,這段時間也是忙得飛起。

不但要時刻站在丐幫背後指點江山,還要兼顧杭州站的全面工作,保持和各方的聯絡,另外,還要幫某些人擦屁股……

某個發布自拍小視頻,引起觀看者嚴重不適的舉人已經跑路了,這貨留下的那些操持到一半的項目,都需要魯成去打理。

首先是田地。

黃老爺中舉後,各路跑來“投獻”田土的小地主,富農不要太多。這種本質上是屬於掛靠:田地還是人家的,大家合夥利用舉人的免稅額度來得利。

然而穿越眾不需要這種掛靠,穿越眾需要的,是完全處於自己掌控之下,沒有佃戶,可以安插流民來做臨時工的自有田。

這種田地在江南地區很難買到:縉紳和富戶太多,田地經過幾百年來的變遷,早已被分散成無數塊私田,上面駐紮著自耕農和佃戶,想購買大批連在一起的土地,難於登天。

當然,如果黃舉人混到徐階徐閣老那種地步,也可以大肆圈地——徐地王由首輔到鄉紳,其田地經歷年侵吞,有二十四萬畝之多,佃戶幾萬人。

所以,像黃平這種小舉人,想在江南地區買到成片的良田,基本不可能。

不過眼下出現了機會。

或許是冥冥中自有天意,小冰河時期雖說縱貫明末,然而從崇禎元年起,江南地區的自然災害卻突然進入高潮階段:以旱,澇,蝗為代表的各種大範圍災難,終崇禎一朝,年年不息,明帝國滅亡的原因固然很多,然而無休止的自然災害,才是最粗的那一根棺材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