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2節 鴻基堡(第2/2頁)

在後世,有著天然白細沙灘的吉婆島是北越明珠,度假天堂。這裏有天然海濱浴場,有各種森林地貌,出產很多珍貴木材,海域盛產墨魚魚類。

然而在十七世紀,吉婆島和大明的沿海島嶼一樣,只是一處三不管的野島。

等到第二批小艇出發後,大船隊也動了。

昨天由於初來乍到,還不知道岸上能不能站住腳,所以船隊是下錨在外海的。到了今天,考慮到岸上已經初步有了防衛力量,那麽船隊也就該挪挪窩了:進入下龍灣。

雨季的安南海岸經常會出現風暴,船隊在下龍灣內駐泊避風才是正確選擇。

這個時候,前期派船偵查的效果就體現了出來。船隊在先導船的指引下,避開各種攔路的明暗礁石,順利駛入下龍灣。

船隊運動的同時,岸上早已熱火朝天的開動了。

今天和昨天不同。按照計劃,今天上岸的工程人員是不會在傍晚撤離的,要在營地過夜,所以人們都在拼力幹活,力圖讓夜晚到來的時候自己更加安全一點。

今天的重中之重是棧橋。

必須先有一座棧橋,哪怕是最簡陋只能卸載輕型物資的那種,畢竟用小艇躉運物資人員的效率實在太慢。

於是大批施工人員都聚集在了一處面對下龍灣內海的海灘處,開始用最原始的方式來搶修棧橋:手動挖坑,埋設底樁,鋪設橋板。

好的一點是,雖說方案老式,但是施工人員手中的工具可是正經的粗鋼產品,包括測量工具乃至釘子在內,都是窯區工具廠出品的正規產品。另外,用來修建棧橋的木樁和木板,也都是事先經過處理的標準件。

這樣一來,棧橋的施工進度就很快。在降低了通過標準的情況下,只用了一天時間,棧橋的底座就探入了海水中。看情況最多明天,小艇就可以靠上來卸貨了。

到了傍晚時分,營地外圍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利用各種鋒利的工具,施工人員又將視線內的植被往外清理了200米,現在營地不但擴大了面積,外圍還有了一圈光禿禿不影響射界的空地。

當天的最後一個節目,是返回的兩艘護衛艦。

兩艘護衛艦歸來後,很快將收獲送上了岸:十幾個被抓捕到的吉婆島漁民。

生力軍的到來,加速了營地的修建工作。這些安南本地漁民由於語言不通,一開始是極度恐慌的。後來發現工地夥食不錯,外加每天下工後還能收到黃燦燦的大明銅錢,也就漸漸放寬了心,不再考慮著跑路了。

就這樣又過了兩天,艱苦勞動的開拓者,終於等到了瓊州方面的第二撥船隊。

前文說過,瓊州距離下龍灣只有一天左右的海程。之所以增援船隊今天才來,是因為要拖拽一艘特種船只:浮碼頭。

由於技術水平低,所以現如今的浮動碼頭都是一次性的。被拖拽到指定地點後,經過沖灘固定等一系列程序,碼頭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浮碼頭的到來,使得貨物裝載速度大大增加:貨船終於可以不用小艇躉運,直接靠岸裝卸貨物。

接下來,先是一批簡易吊裝運輸工具上岸。工具安裝到位後,大批的建築材料都通過浮碼頭上了岸。

而南下軍政集團中負責基建方面的穿越者鄭洋洋,也隨同大部隊在下龍灣上岸了。

鄭洋洋今年還不到30歲,是最年輕的穿越者之一。此君穿越前在美帝打過黑工學過房屋設計,穿越後,早期在台江修建的標準化木屋就是他設計的。

事實上,如今正在閩粵各處工地以及新區大肆興建的標準木屋模式,以及這背後牽扯到的木料生產加工、運輸等等的工業標準,全部是鄭洋洋一手主持修訂的。

而鄭洋洋這一次能南下參加開拓事業,最主要的優勢是他年輕:歲數大的幾位建築行業大佬,都不願意下南洋頂著烈日和蚊子辛勞。

而鄭洋洋的主要任務當然是建城了……有一長串地名等著他這位總設計師去設計城市或者城堡呢。

於是當鄭設計師來到下龍灣的第二天,他便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先挖溝,再搭一圈草棚子,鴻基堡,我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