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九章 官心民心

作為一名傀儡天子,元善見越來越抗拒朝議這種本可接觸朝臣,展露君王風姿的事情。

大將軍五銖錢?

歷朝歷代,哪還有這麽不講究的權臣。

也就小皇帝見識淺薄,高澄不知道元善見心中所想,否則非要告訴他,有一個權臣不止自己痛罵狗腳朕,還讓下屬當眾毆打天子三拳。

跟那人一比,有他小高王的侍奉,你元善見也該偷著樂了。

朝臣們交頭接耳的議論什麽也無法改變,高澄目光一掃,人人默不作聲。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但在朝堂上防官之口,卻是輕而易舉。

不管元善見內心有多麽不甘,也難以改變高澄這個反派的決議。

忍受著屈辱,元善見同意將大將軍五銖錢推行全國。

就算不同意又能如何,只不過是事後讓高隆之再搶一次印璽。

前人作孽,敗壞國家,以致後人遭殃。

朝議過後,高澄沒有急於發布政令,在高隆之建起一百座鑄幣爐,積攢了一定數量的新幣後。

由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正式頒布政令,將大將軍五銖錢推向前台。

高澄效仿原主的做法,在洛陽及各州鎮郡縣的市集,懸掛兩杆秤於市門,供民眾使用,以稱量貨幣的輕重。

同時,高澄也嚴厲打擊私鑄錢幣,無數劣幣販子因此家破人亡。

太昌六年,五月二十八,鄴城市集,兩秤懸掛。

主管市集的市司在門口大聲喊話道:

“朝廷發行足重新幣,若有疑慮者,盡可取秤稱量。”

圍觀人群爆發出一陣哄笑,王阿井抱了匹布擠在其中,也是一臉的不信任。

市司又繼續喊道:

“這是大將軍的新政,新幣也是大將軍命人所鑄。”

人群立即安靜下來,眾人交頭接耳地議論紛紛,想要知道這新幣是不是真的足重。

因高澄過往愛民之舉,百姓們都信了大半。

市司將秤取下,當眾數出百錢稱量,一如高澄當日所稱,重一斤四兩二十銖。

他提著秤杆任周圍人觀看一圈,眾人這才相信新幣真的足重。

“這叫大將軍五銖錢!”

市司得意道,四周的驚嘆聲,讓他感覺與有榮焉。

王阿井與眾人不同,在知道是高澄所為後,他已經對新幣足重這一點深信不疑。

六年時間過去,曾經的戍卒已經褪去青澀,因高澄發放軍餉的原因,王阿井家裏的生活寬裕了許多。

這不,他今日帶了一匹布來集市,就是為了給七歲的兒子王公允進蒙學,來換肉幹。

每當旁人問起兒子名字的來由,王阿井總要與他們好好說道。

那是太昌元年的事了,朝廷搜檢冒名官吏,牽涉五萬余人,不過大部分都是吏員。

為了頂替空缺,高澄以考試錄人,第一站就是在鄴城。

當時的盛況,王阿井記憶猶新。

為了防止舞弊,高澄命戍卒一對一監視考生,考完還需將他們送出大營,不準逗留。

王阿井所監視的正是曾任相州均田使,如今升任相州提學的張德興。

相州提學是高澄新設官職,掌管州縣學政。

自己吃了父母沒文化的虧,就因為家裏有一口井,便被喚作王阿井。

因親眼見證了高澄開設考場,注重公平,防止舞弊,只為以學識錄用。

當時王阿井就起了將來讓孩子讀書的心思。

送張德興出營門,臨走時卻又叫住了他,求他為自己一歲的兒子贈個名字。

張德興只想了片刻,就在地上寫下兩個字,告訴王阿井,這是公允。

送走張德興後,王阿井在地上臨摹許久,終於將這兩個字學會,從此兒子便也有了王公允的名字。

六年過去,王阿井本已經歇了讓兒子讀書的心思,他有心砸鍋賣鐵供王公允讀書,但確實找不到進學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六年了,當初錄取吏員的考試也再未開展。

正當王阿井已經死了這條心,準備讓王公允子承父業當個州郡兵,至少每年也有三石的軍餉。

高澄突然頒發政令,廢除九品中正制,以科舉取人,如當年的考試將會恒定每三年一次。

只要通過州試考上舉人就能為吏,通過京試考上進士便能做官。

不止如此,高澄還在各州縣鄉裏推廣蒙學,也讓王公允在內的普通人家有了求學的去處。

這兩項政令,讓王阿井曾經放棄的心思,又活泛起來。

在張德興的勤勉下,鄴城不止州縣學都已設立,更開設了許多所蒙學,王阿井家附近就有一所。

王阿井沒有猶豫,用懷中的布換取了新幣,在市集裏為蒙學先生備好了肉幹,還剩了一些錢幣也全都兜在懷裏帶回家。

高澄特意做出規定,蒙學先生由國家供養,不需再另交學費,但還是做出規定,入學需送一條肉幹以為束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