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禪讓

時間的巨輪駛離太昌十五年(546年),太昌這一年號也用到了第十六個年頭,早些年群臣還會請求高澄為天子更換年號,但後來也再沒人提,眼瞅著江山社稷都要姓了高,天子的年號改與不改,也確實沒了必要。

元旦,高歡臨死前看到的那場日食如期而至。

高隆之提議以日食為由,指責元善見失德卻被高澄拒絕。

經過這麽多年的操弄,元善見的名聲早就臭不可聞,高澄不打算再拿日食去作文章。

甚至也沒搞什麽齊王當為天下主,朔日日食為之預的戲碼,他的篡位早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無需再去畫蛇添足。

該來的終究來了,正月初八,高澄往邙山拜祭高歡後,正式開始為篡國而預熱。

由於高澄早在繼承王位時便已經在六辭六讓後收獲假黃鉞、九錫等殊禮,高氏代魏只剩了最後一步,受禪。

最先是洛陽縣、府二學中興起的齊王功蓋千秋、恩滿四海,天子是否應該效仿堯舜禪位讓賢。

這樣的討論居然沒有被官府禁絕,外地州郡長官得知消息,無需高澄授意,紛紛發揮主觀能動性,偽造祥瑞。

並州刺史陳元康聲稱汾水有大龜現世,其腹長有一個齊字。

兗州刺史劉洪徽上奏稱有漁民從黃河中撈起一個石人,石人倒是雙目健全,背後也只鐫有五個大字:‘齊王主天下’。

諸如此類的還有許多,就連荊州刺史侯景也跑來湊熱鬧,向洛陽進獻與齊王有關的祥瑞。

高澄對於上述行為不作嘉獎,也不懲罰。

不作嘉獎,是因為高澄不想被後世人看笑話,畢竟這種把戲,他自己以前也沒少憋笑。

而進獻祥瑞也是各地刺史表現對自己的忠誠,以及對高氏代魏的支持,更不可能以此責罰。

但也不是沒有例外,冀州刺史元孝友進獻的祥瑞與眾不同,卻是信都城中數十萬百姓或簽名、或畫押,請求齊王莫要因對天子之忠,而辜負萬民之望。

元孝友的祥瑞送進齊王府的當天,元善見即下詔,封建州刺史高浚之妻為公主,而高浚之妻,正是元孝友之女。

這麽一出,也讓各地官員摸清了高澄的想法:原來齊王殿下喜歡這調調。

於是一場波及整個北方的請願上書由此展開,州城、郡城百姓,會寫字的就簽個名,不會寫字的就按個指印,盡數作為民意,送抵洛陽。

住在深宮的元善見感受到洶洶民意,於同年四月,在尚書令高隆之的勸說下,寫下禪讓詔書,由高隆之帶上詔書與符節璽綬往齊王府,宣詔冊立齊王為帝,願以江山社稷相讓。

太史令也以天象為由,加以佐證魏德以衰,群臣紛紛勸進,均表示齊王有大功大德,理當順應天意民願與百官之請,登基為帝。

只是這一切都被大魏最後一個忠臣齊王殿下給嚴詞拒絕。

高澄厲聲訓斥高隆之,宣稱他與先王兩代人掌權,一心只為匡扶社稷,救萬民於水火,渤海高氏以忠孝傳家,他不能置祖訓於不顧。

當然,小高王自己也不知道自祖父高樹以上,祖宗們都留有什麽遺訓。

然而高澄的諄諄教誨卻不能使高隆之這個目無君上的奸賊悔悟,五月上旬,他再度領著群臣向元善見上表,請求天子禪位於齊王。

元善見於是第二次下詔,表示天命無常,自古帝王不一姓,社稷當歸有德之人。

誰是有德之人,那自然是大魏寡婦之友,齊王高澄。

元善見效仿堯舜禪讓,堯以二女妻舜的典故、曹丕代漢,獻帝以二女為曹丕之嬪的舊例,嫁二女於高澄。

群臣依舊上表勸進,表達對齊王代魏的支持。

不過就連繼承王位都得六辭六讓的小高王,又怎麽會在第二次禪讓時點頭。

於是整個太昌十六年(547年)的夏秋兩季,任由元善見一再表示魏室不德、天命在齊,而齊王高澄卻連番上表辭章,推辭好意,往來一共九次,元善見人都快被拉扯麻了。

入冬以來,各地秋稅多數運抵國庫,其中也包括隴右、鮮卑遷戶的稅款,這是高澄施恩,下令為他們減免五年稅賦後,第一次向朝廷繳納秋稅。

府庫充盈,高澄也終於點頭,準許高隆之等人發起第十次勸進。

太昌十六年(547年)十月十三,北方三十八州刺史及下屬郡守盡皆上表請求齊王進位,元魏宗室見狀,也知道在九次辭讓之後,高澄掀起如此聲勢,必然是要動真格了,紛紛跟進,唯恐動作遲了,惹怒齊王,日後被清算。

十月十七,元善見亦在尚書令高隆之,左仆射孫騰、右仆射楊愔、中書監司馬子如等大臣的勸說下,第十次向齊王頒下禪位詔書。

同時效仿堯舜禪讓,堯以二女妻舜的典故、曹丕代漢,獻帝以二女為曹丕之嬪的舊例,嫁二女於高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