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九章 連下兩城

漢水大致分為三段,第一段自漢中盆地向東,北側為秦嶺山脈、南側為大巴山脈,所過之處即為漢水谷地,如扶猛所獻上庸、新城二郡便在漢水谷地東部,沿漢水谷地西進,過魏興郡,便可直達漢中。

第二段出漢水谷地向南,呈南北走向,位於荊山山脈與大洪山山脈之間,北齊襄陽郡,以及南梁長寧(湖北荊門西北三十裏))、竟陵(湖北鐘祥)二郡皆在此段漢水。

第三段則再次恢復東西走向,注入長江。

大洪山脈即兩漢時期的綠林山山脈,雖是南北走向,卻也是齊梁邊界,山脈西側,有竟陵郡與長寧郡共為南梁荊襄門戶。

山脈東側,則與桐柏山脈之間形成一條隨棗走廊,為南梁所有,拱衛江漢平原。

而桐柏山脈與西北至東南走向的大別山山脈連成一線,又構成了另一條齊梁邊界,而齊梁邊境的最東部,則以長江為界,江北即淮南之地,盡歸北齊。

昭德二年(549年)五月二十日,高澄發布討蕭繹檄文,以其謀刺未遂,不敢當面對質為由,興兵問罪。

以荊州刺史侯景率其部眾兩萬為先鋒,沿荊襄走廊,即漢水以西與荊山之間的通道,直驅南梁長寧郡(湖北荊門)。

又分騎兵五千,戰兵一萬,州郡兵一萬五千人,以慕容紹宗為大都督,節制高季式、元景安、尉興慶等將,由漢水以東與大洪山之間的通道,發兵竟陵。

又召正於豫州待命的二萬水師西進,移駐漢水,為之策應。

高澄自己則領主力部隊坐鎮襄陽,靜觀戰局。

五月二十四日,侯景大軍當先趕赴長寧城外。

長寧這個名字或許很多人覺得陌生,在漢末時期,此地又名當陽,演繹小說中,趙雲單騎救阿鬥、張飛喝退曹孟德,都是在這附近發生。

此時長寧城守將為杜氏八駿之二杜巘與幼弟杜幼安。

侯景派出部將任約領兵三千往城下叫戰,杜家兄弟早早得知消息,高澄大軍遠在襄陽,此番進犯的不過是擔任前鋒的侯景部眾。

鎮守長寧這些年,也沒少跟侯景這個老鄰居打交道,雖然過往多是與漢水以東的竟陵太守王僧辯合兵將其驅逐,但杜家兄弟也不怵他。

杜幼安向兄長請命,率部出城與任約交戰,杜巘深知幼弟雄勇過人,驍勇不下於獨眼杜嶷,於是也為杜幼安點齊三千守軍,自己則領剩余兩千士卒接應。

長寧城門緩緩而開,杜幼安領軍殺出,一馬當先直撲任約而去。

任約此行有兩個目的,其一是若梁軍不出戰,則打擊長寧守軍士氣。

其二,梁軍若是出戰,則假作敗退,將其引向侯景伏兵所在。

此刻見杜幼安舉槊殺來,卻也不能掉頭就走,否則自己在城下叫囂半天,人家一來便跑,戲演得未免太假了點。

任約拍馬應戰,然而技不如人,再與杜幼安的較量中落了下風,幸得部下趙迦婁拼死相救,才僥幸逃得性命,可假敗也成了真敗,齊軍倉惶後撤,趙迦婁為杜幼安所斬。

杜幼安得了趙迦婁首級,卻不再深追,而是率眾拍馬回城,長寧城頭,梁軍一片歡騰。

侯景見任約灰頭土臉回來,身後卻沒有追兵,不由大感失望,後續得知誘敵不成,反倒是折了數百人與兩名將官,雖未責罵任約,但心底多少存了些氣,不免後悔:早知道就該讓宋子仙出戰。

終歸是前線吃了敗仗,侯景也不敢隱瞞,畢竟都是要在戰後發放撫恤的,於是派人往襄陽送信。

坐鎮襄陽的高澄聞知長寧消息,雖惱怒於侯景受挫,卻也得了一個計謀。

與此同時,曾教授侯景兵馬的慕容紹宗也引兵向竟陵進發,聽從高澄之命,在城外安營紮寨,命令士兵打造攻城器械。

既然是以巡視為名出行,自然不可能攜帶攻城器械,襄陽城中所存,侯景自要使用,慕容紹宗便只得臨時制作。

慕容紹宗打造完器械,卻始終不見攻城,昭德二年(549年)六月初二,慕容紹宗忽然引軍後撤三十裏,既不攻城,也不退去,仿佛是在與竟陵守軍打一場靜坐戰爭。

這一異常情況引起了蕭繹的注意,與此同時,江陵城中開始有流言傳播,即北齊暗中派遣使者入竟陵城,試圖說降王僧辯,慕容紹宗引軍後撤便是誠意。

王僧辯跟隨蕭繹數十年,卻因北歸異族的身份,雖受重用,卻始終得不到蕭繹的完全信任。

高澄之所以出此離間計,就是想到了另一時空他們主臣之間曾發生的一件事。

蕭繹曾派王僧辯進逼湘州,然而王僧辯的部眾尚未集結,故而未能及時出發,卻引得蕭繹猜忌。

王僧辯在向蕭繹請求延期的時候,被蕭繹拔刀砍傷,將其交付廷尉治罪,只因前線失利,不得不再次啟用王僧辯攻打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