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一章 內務府(2)

“內廷有司職權的收控,內務府的特設,必然會在朝野間引起不少的爭議。”

崇禎皇帝倚靠在龍椅上,環視著正襟危坐的內務府群臣,神情自若道:“不過反對也好,質疑也罷,將內廷的太監宦官外派地方鎮守、幹預朝中政務的弊政,徹底堅決的逐步給摒棄掉,是朕要做的事情。

朕不希望萬歷朝的舊事,再度重現崇禎朝。

你們是朕遴選的第一批內務府諸臣,身上所肩負的擔子和職責很重,可別讓朕失望,讓朕最後廢除內務府,重回過去那條老路。”

“臣等遵旨。”

錢肅樂、李長祥、張肯堂、沈廷揚、黃道周、何騰蛟等內務府大臣,紛紛站起身,神情肅穆的拱手作揖道。

身為大明天子,所經歷的事情多了,崇禎皇帝也清楚文官和太監兩大群體的對立,究竟是因為什麽。

溯本求源之下,就是為了拱衛皇權,打壓臣權,以確保朝綱秩序的安穩。

要知道大明時期的太監掌權,並非一開始就存在的,明初時期的太監,那就是服侍內廷的奴婢,別說掌權幹預朝政了,稍稍有做的不對的地方,那就會被隨意打殺,一點保障權都沒有。

大明太監群體開始掌權、開始幹涉朝政,要追溯到大明戰神鬧出的土木堡之變,導致大明精銳損失慘重,政局遭到嚴重破壞,皇權遭受嚴重打擊,勛戚群體凋零,文官群體勢起,使得先前形成的制衡遭受破壞。

面對這等特殊局面,為確保皇權的鞏固,以制衡文官群體的勢起,在勛戚武臣被逐步壓制下,出於統治的考慮,保證大明社稷安穩,預防皇權被逐步架空,圍繞太監群體掌權的解禁之路,就在克繼大統的歷代天子中逐步進行。

崇禎皇帝從不覺得自己要比歷代大明天子,要高明多少,要精明多少,他之所以選擇收控內廷職權,特設內務府,是基於歷史的必然趨勢,為更好統籌大明的維新變法,為廢除太監制度這一弊政,為文官制衡文官,為打通另一套晉升渠道……

崇禎皇帝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緊緊圍繞著‘維新變法’展開的,畢竟只靠他一人,想在中樞統籌把握好維新變法,實在是太困難了。

而內廷太監群體的眼界和局限,崇禎皇帝也是心知肚明的。

讓他們搞些權力鬥爭,這或許在行,只是涉及到治國興邦,那純純是癡心妄想。

治理大明獨靠權力鬥爭,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倘若不能進行有效疏導,有效解決,那只會讓堆積的問題越來越多。

現在崇禎皇帝所面臨的境遇,就是先前歷代的大明天子,沒有能有效解決和疏導所遇問題,在持續的堆積下形成的。

權力鬥爭要進行。

維新變法要持續。

出於這等特殊的政治需要,放棄內廷太監群體,再扶持一套文官群體,來滿足自己的實際需求,就是崇禎皇帝的抉擇。

所謂的西苑悟道,不過就是一項噱頭罷了。

“在今後的一年內,特設的內務府,要逐步接替內廷有司職權,確保內廷權益不受到任何損失。”

崇禎皇帝眼神堅定,環視眼前的內務府群臣,朗聲道:“內廷是內廷,外廷是外廷,朕希望你們能夠牢記於心,不要在內務府當著差,屁股卻給朕坐歪了,這是不能有的。

鑒於賑災公署、廉政公署從朕下旨特設以來,就在朝野間飽受爭議,縱使到現在也有很多的分歧,朕決意將它們悉數劃歸進內務府。

今後不再歸外廷所設。

賑災公署在地方所設賑災行署,將會作為內務府的常設機構,接受內務府和各地巡撫的雙重管轄。

廉政公署今後只負責內務府所設的有司衙署監察,不再涉及外廷的有司監察,一應旨意朕後續會頒布。”

錢肅樂、李長祥、張肯堂、沈廷揚、黃道周、何騰蛟他們,在聽聞天子所說後,無不流露出復雜的神情。

其實在他們被天子從各地召歸京城,擢授內務府的相應職官,就清楚的知道今後大明的政局,會朝著全新的層面進取。

內務府常設7名總管大臣,秩正二品,常設會稽司、掌儀司、都虞司、慎刑司、營造司、慶豐司、錢糧衙門、內管領處等有司衙署,這哪裏是單純的總攬宮廷事務啊,這分明就是另一套行政班底啊。

只不過先前內廷太監群體,所執掌的那部分權柄,被特設的內務府所全面頂替,這就是讓內務府和外廷有司對立制衡啊。

所立足的權力跟腳不同,也注定特設起來的內務府,和外朝的有司衙署,是不可能融在一起的。

“內務府所設一應衙署,就暫定在十王府所在。”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站起身來,看向錢肅樂、李長祥、張肯堂他們,微笑著說道:“至於所設總管大臣,就暫在養心殿擇一偏殿當差,便於朕隨時傳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