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遼東軍改(1)

一場大雪給紫禁城披上銀裝,寒風呼嘯吹起無數雪花,對紫禁城而言像多了幾分詩情畫意,可對很多人來說,雪代表著難熬的寒冬。

“這一年過的真快啊,轉眼就要到崇禎五年了。”

崇禎皇帝負手而立,站在武英殿外,看著那飄散的白雪,神情感慨道:“國朝所處的境遇雖說緩和不少,可面臨的問題依舊很多啊。

這個隆冬過去,不知又會死掉多少人啊。

倘若國庫能夠再充盈些,那朕這個大明皇帝,就能夠多為大明子民,做一些有用的實事啊。”

垂手而立的王在晉、黃立極、傅宗龍、楊文嶽、丁啟睿、楊嗣昌、瞿式耜、陳新甲等軍機大臣、軍機參贊,聽聞天子所講之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迎著呼嘯吹來的寒風,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進殿議政吧。”

崇禎皇帝一甩袍袖,轉身朝殿內昂首走去。

“臣等遵旨。”

眾人當即作揖行禮道。

走進暖和的武英殿,身上所帶寒意被驅散,崇禎皇帝的眉頭微蹙起來,盡管他不願多想此事。

不過現階段的大明,貧富差距依舊是很大,所生階層矛盾依舊尖銳,所存問題依舊很突出。

這不是幾年就能解決的,這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通過不斷的調控、引導、發展來逐步解決的。

大明所轄疆域遼闊,各地的情況不一,想要治理好這個龐大國度,並非是嘴上說說那般簡單的。

“現在北疆各地的氣候變冷,鎮壓流賊叛亂,鎮壓寧夏叛亂,鎮壓建虜叛亂,所調遣的軍隊眾多,各處所需的棉甲、棉服、棉被等物,是否都籌措調撥到各處?”

崇禎皇帝穩坐在龍椅上,看向王在晉他們開口道:“特別是奉旨出征的京營各部,都需要國朝來進行調撥,不像遼地還能自行籌措一部分。

朕可不想看到我大明健兒,沒有戰死在戰場上,最後卻因朝廷調撥不及時,卻活活凍死在前線!”

“啟稟陛下。”

王在晉忙上前作揖道:“對駐守西北邊陲、征討寧夏叛亂的京營各部,早在數月前,我軍機處就與戶部、兵部進行協調,並跟內務府所轄諸廠明確流程,趕制出京營各部所需的棉甲、棉服、棉被等禦寒之物,通過流賊平叛前指運往各處。

至於屯駐遼地的各部邊軍,先前遼東督師府呈遞奏疏,言遼地會自行籌措禦寒之物,無需朝廷進行調撥。”

軍隊是最耗費錢糧的組織,不管是吃穿用度,亦或是發放糧餉,再或者授賞撫恤等,都需要大批銀子支撐。

可想要確保絕對的安穩,就離不開軍隊的震懾。

崇禎皇帝對治軍的態度是明確的,他需要一支能拉出來打仗的強軍,他不要內部腐敗的軍隊。

通過先前的種種安排,現在大明所轄的軍隊中,已經有一定規模的軍隊,正在朝崇禎皇帝所想的方向傾斜改變。

“解決好就行。”

崇禎皇帝撩了撩袍袖,環視殿內群臣,開口道:“今日召諸卿共商軍政,所談及的不是別處,恰恰是遼地的戍邊大軍。

隨著泛遼東戰略的穩步推進,當前大明在遼地的局勢,還算是比較安穩,至少不會再受建虜八旗任何動靜,就導致局勢驟然轉危。

而遼東督師孫承宗,在出鎮遼地以來,審時度勢下明確撤衛設府之事,籌措幾支能戰的強軍,這也使得我大明在遼地,情況變得有些復雜。”

復雜?

王在晉、黃立極、傅宗龍、楊文嶽、丁啟睿、楊嗣昌、瞿式耜、陳新甲等軍機大臣、軍機參贊,流露出各異的神情。

就當前遼地所處境遇,是自萬歷朝後期開始,對大明來說最為穩定的時期,特別是李自成所領遼東義軍的出現,使得建虜八旗的兵鋒,不能隨時隨地的威脅到大明。

而遼地多處榷關的開設,讓察哈爾、內喀爾喀、喀喇沁等蒙古各部,為延續好和大明通關行商,好叫他們獲取到絲綢、茶葉、棉布等日常所需,跟親近建虜八旗的科爾沁各部,甚至和建虜八旗,都展開相應的攻勢和對峙。

像這樣的一種局勢,倘若能在遼地保持數載,只需要數載,那強勁兇殘的建虜八旗,就能被活活的耗死!

恰恰是這樣的原因,使得遼西逐步推行撤衛設府,此事在傳到京畿一帶時,引起不少的非議和質疑,可在軍機處這邊卻引得強烈支持。

根源很簡單。

遼西逐步推行撤衛設府,使得遼地能自行發展起來,或許速度很慢,效率很慢,可卻減輕了國朝的財政壓力。

這是有目共睹的事情。

“朕之所以說復雜,不是遼地的秩序復雜,而是戍守遼地的大軍復雜。”崇禎皇帝環視群臣,看著他們各異的神態,繼續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