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提升(第2/2頁)

柳賀翻了翻自己手邊的書,書單上的他已有幾本,其他的丁氏書堂內多數也都有,他便按丁顯的要求讀起了這些文章,每日晨課時的朗讀書目也改了。

其實作為現代人,比起四書五經,柳賀還是愛讀散文,蘇軾的《赤壁賦》,柳宗元的《捕蛇者說》,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這些文章流傳千古,其中名句在現代人讀來也是享受。

放在靠科舉出身的大明朝,自己成日寫文章,又看周圍人文章,更是能體會到這幾位大家的牛叉。

區別在於,以前他只知道人家牛,卻不知道牛在哪裏,現在倒是知道人家牛在哪裏了,卻還是學不會,依然是一個絕望的文盲。

但柳賀也不得不感慨,以往在歷史書上看到,唐宋以詩詞著稱,到明清卻只剩小說聞名,說是因為讀書人專研科舉的緣故,不過在柳賀看來,實在是因為考中進士就能做官的誘惑太大,且明朝科舉與唐宋不同,門檻低,只憑考試能力即可,而唐宋有行卷之風,有薦舉之制,科舉又考詩詞歌賦,文人在作詩上的積極性也是不同。

唐宋二朝確實是文章興盛的時期,有明一代,盡管有推崇秦漢推崇唐宋的,可卻沒有文追唐宋的大家,最讓人印象深刻的無非《項脊軒志》《湖心亭看雪》等幾篇。

柳賀一篇篇文章讀下來,收獲自然不少。

這幾日中午他都未去書堂,只在假山旁讀散文,他不怕別人笑話,讀書也讀得大聲,只因讀書時聲音似乎與胸腔產生了共鳴,他能在某一瞬讓自己代入到作者自身。

情緒飽滿才有好文章。

“柳兄向學之心叫人敬佩。”

湯運鳳與施允二人路過,見柳賀讀書到近乎忘我地狀態,心下真的只有佩服了。

柳賀初入族學時,每日苦讀四書,姿態像極了皓首窮經的老書生,旁人只覺他讀書近乎愚,可一日一月如此便也罷了,柳賀是日日如此月月如此,何況柳賀的天賦如今已被眾人認可,他卻依然勤學到如此程度。

如今柳賀的文章常位列旬考前三,學堂中卻已無人發出異議了。

……

立冬一過,天氣便日益寒涼了,柳賀算是勤勉的了,晨起時都忍不住在被窩多賴了一會兒,起床之後倒是還好,唯獨起床的瞬間格外艱難。

寢房簡陋,冬日裏又沒有什麽保暖設施,靠的就是厚被子和一身正氣,天剛降溫,柳賀便收到了紀娘子帶給他的冬衣和棉被,柳賀實在難以想象古人是怎麽過冬的,現在棉花在江南一帶種植不少,可明代以前卻是沒有棉花的。

柳賀又堅持了一刻,待到其他同窗開始起了

,他也鉆出被窩,先穿冬衣,再套長衫,這長衫一年四季都要穿,冬日能加衣服倒是還好,放在夏季,稍坐一會兒便汗流浹背,熱得往樹蔭下鉆。

冬衣顯然是紀娘子新做的,厚實又不悶人,柳賀穿上後只覺周身都暖了起來。

去飯堂用過早飯,再去學堂就已不冷了,學堂內人多,火氣也旺一些。

紀娘子還托人捎了幾支筆給柳賀,其實學堂外就有賣文房四寶的店鋪,畢竟倚著丁氏族學,靠山吃山,不過柳賀還是喜歡去縣學旁那家書肆買,價格能稍稍便宜些,而且各個档次的紙筆皆有,選擇面也廣。

柳賀今日讀的是《阿房宮賦》,這也是前世語文課本上的一篇文章,這篇文章道盡了杜牧心中所思所想,堪為一代經典,柳賀僅讀一遍還不夠,他往往讀上三四遍,這篇文章讀下來,柳賀只覺胸中情緒滿滿。

無論在哪一代,這都是振聾發聵的好文章!

近段時日讀文章柳賀也讀出了心得,他心中的好文都是文辭出眾、以情動人之作,即便文辭不算華美,但只要文章寫盡胸臆,也能夠觸動人心。

每日經義功課做完之後,柳賀將手中文章一再琢磨,到晚間再研磨提筆,專注地寫文章,學堂內靜寂無聲,只有筆尖在沙沙作響。

歐陽修有一首詩,寫監考進士試的場景,其中一句下筆春蠶食葉聲恰恰符合柳賀此刻的情景。(注1)

此刻柳賀腦海中並無其他,只有這些時日的所學與所得。

一頁竹紙已是寫滿,再起一頁,許是這些時日專心讀書起了效果,再下筆時,柳賀先呼了一口氣,便筆尖不停、一鼓作氣地寫了下去。

窗外清風作響,燭火已有些暗了,柳賀撥了撥燭芯,重新鋪開一張紙,將之寫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