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開考(第2/2頁)

柳賀只聽那士子將自己狠狠誇贊了一番,他不禁有些疑惑,這士子一看就不認識他,又不是鎮江府人,怎麽能把他的文章說得頭頭是道,他什麽時候這麽有名了?

難道是因為帥?

柳賀摸了摸臉,又看了看坐在他對面施允的臉,最終選擇沉默。

不過雖然這士子大力宣傳了一番柳賀,但在本省士子中,他算不上很有名氣,畢竟來參加鄉試的士子中院試前五的不在少數,即便院試中得了好名次,鄉試中卻也未必了。

……

在客店的這幾天,柳賀並未專門寫文章,而是將自己以往的文章拿出來再回顧一遍,他練的文章實在太多,書箱也裝不下,柳賀只得挑了其中自己認為不錯的數篇過來。

他一邊看文章一邊放松,其余士子的高談闊論他也不參加,休息之余便看一看秦淮河上的水波,因而鄉試之日越近,柳賀內心便越平穩。

八月八日當天,考官們都已鎖了院,盡管考官們將口風鎖得很緊,但同考官們的身份卻已經被不少士子知曉了,九位同考官中有五位是南直隸本地官員,有四位則是浙江福建等地的儒學教授,明廷有規定,閱卷官中有一部分必須選用跨省的教官,若是文教不發達的省份,閱卷官往往都由教官充任,兩京則不同,閱卷官中必須有進士出身的官員,因而南直隸下轄府州縣的幾位主官此次也來充任同考之職。

而考試當天一早,柳賀與施允都起了床,兩人將行李收點好,帶了床褥與鍋碗,清點了筆墨紙硯等,向著貢院進發。

四更天時,眾士子已經集中在江南貢院前,此時剛剛入秋,正是天氣最舒爽之時,金陵夏日多雨,這幾日卻都是晴天,士子們心情也同樣爽朗。

搜身仍是要搜的,柳賀已經經歷了三回,自是將羞恥感拋到了腦後,鄉試的搜檢要比府院二試嚴格得多,應天府鄉試更是有四名搜檢官在,兵丁們均出自南京軍衛,氣勢更盛於府試院試時搜檢的兵丁。

入了貢院內,有提調官提調考場事宜,有監視官監視考場紀律,有巡綽官巡視考場,又有印卷受卷官等負責試卷的收發,供給官為考生提供物料及飲食,氣氛之莊嚴令考生心驚。

考場外有考生所對應的號舍圖,柳賀在乙字房,待考官唱名之後,他便領了考卷到了自己對應的號舍。

考卷是鄉試前幾日印好的,草卷、正卷共十二幅,考卷折縫上已被印卷官用印鈐記,尾部也有印卷官本人的長印,這樣同樣是為了防止作弊,以往鄉試考卷都由考生自備,然而自備這種事情歷來會給考生可趁之機,因而自嘉靖二

十五年後,考生的考卷皆由官府提供。

柳賀鄉試依然延續了好運氣,分到的號舍不在臭號,這個時節若是分到臭號……難以想象。

柳賀號舍前有一位軍士守著,柳賀入坐之後,他仔細驗了柳賀的考憑與坐號,確認無誤後才讓柳賀坐下,之後這軍士便一直守在柳賀號前,一直到他這一場考完。

待全部士子入了場,號板敲響之後,考試便正式開始了。

考鄉試第一場,時間上可謂爭分奪秒,按《科舉成式》的規定,“黃昏納卷,給燭三支,燭盡文不成者,扶出”,那是早年間的規定,現在同樣是給燭,但考生必須在稿紙上把文章寫完了,只差謄寫這個流程才給,如果黃昏時草稿還未打完,考生就不必再寫了。

可以說,科場的規定一年比一年嚴,考生卻一年比一年多,功名利祿的吸引力足以讓考生排除萬難。

柳賀打開試卷,開始看自己手中的考題。

鄉試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五經義四道,一共七道題,對於絕大多數考生來說,這七道題決定了他們能否中式,畢竟鄉試一貫中頭場,盡管朝廷三令五申三場並重,但考官並非機器,精力畢竟是有限的,看考卷時往往也是看頭場卷時的精力最為旺盛。

四書題的第一道,題為“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此句出自《論語》,子貢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還要獲得民眾的信任。

因考鄉試的緣故,柳賀思考略微久了些,但他也知考場時間緊張,思考得差不多了提筆便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