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 誇贊(第2/2頁)

瘦師爺於水利上十分精通,而胖師爺雖與瘦師爺意見相左,但在瘦師爺點出問題後,他也在一旁不斷補充,而吳桂芳聘請的其他幕客也在治水一事上紛紛提出自己的對策。

如吳桂芳這樣封疆大吏級別的幹臣,聘請的幕客往往不止一位,他漕運總督的官職雖不遜於巡撫、布政使等,但因漕運只管河漕的緣故,手底下得用的人才反倒不如巡撫等。

對於同一事,兩位最受他倚重的師爺常常持相反意見,倒不是兩人刻意對著幹或者有私仇,而是這般做才能讓吳桂芳從多個角度吸納意見,進而做出最準確的判斷。

吳桂芳與幕客們商量了整整一日,他將柳賀寫的治水策仔仔細細看了一遍又一遍,再細枝末節的地方也被他注意到了。

除了築何堤實踐不足之外,其余如何沖刷黃河泥沙、如何正水位……柳賀都並非憑空捏造,俱在其後附了典籍依據,如《河防通議》、《至正河防記》,以及歷朝史書上所講的治河之策,連地方府志、縣志中所涉的治河內容也被柳賀一一搜來。

且柳賀被發配治河才幾月而已,從他的策論看,他對江北水系的了解絲毫不遜於各府的河道官員,甚至比一部分官員更加精通。

吳桂芳此前並不知曉柳賀已做到了這種程度,看過之後更是震驚。

他這下明白,為何柳賀明明因會試一事得罪了張居正,張居正卻仍將人送到了他這裏。

吳桂芳問胖師爺:“柳澤遠給潘時良去信了,可有此事?”

潘時良即潘季馴,潘季馴嘉靖四十四年時治河,但因與朱衡在治河一事上意見不合而回了老家,之後隆慶四年潘季馴又被起用,卻又遭給事中雒遵彈劾,如今仍在烏程老家待著。

但世人皆知,潘季馴是治水的能臣,朝廷官員中,他屬於對河事了解透徹,又有一套專門的治河之策的。

“這……似有此事。”

吳桂芳笑道:“老夫並非對柳澤遠不滿,老夫當年治黃時,也是向治河的幹臣請教過數回的,要想將河治好,必得聽取各方想法。”

“老夫倒覺得咱們柳三元分外有本事,既能屈能伸,又不恥下問,日後前途必然遠大。”

吳桂芳輕輕嘆了口氣:“被柳澤遠道明了開草灣新河的禍處後,老夫一夜未眠。”

“東翁為河道事殫精竭慮,實乃百姓之福。”

“東翁也當愛惜自己身體才是。”

“老夫平生愛惜名聲,自為官那一日起便立志要當個好官。”吳桂芳道

,“然而無論如何,要當好官就必須將百姓性命放在眼底,若這草灣新河開通後,黃河只自新河灌入,淮、揚、泰等地的情景恐怕要比這一回淒慘數倍,到時百姓該如何看我?”

“一思及此處,我便寢食難安。”

吳桂芳這話並非謊言,在正式上任之前,他已與張居正通過信,在信中,他簡要地說明了自己開通草灣新河的設想。

他任官已有三十年,這一任漕運總督幹滿後,運氣若好還能在京中任工部尚書一職,若是不能,這漕運總督恐怕就是他為官的最後一任。

換句話說,吳桂芳要帶著建樹退休。

草灣新河便是他想要創下的政績。

但眼下,他這政績極有可能變成禍害,這卻是吳桂芳不想看到的。

他雖聽取胖瘦師爺和其他幕客的意見,但他心中其實已經有些偏向柳賀了。

柳賀所獻之策,條條框框道理分明,並非無憑無據之言,且柳賀在此次水患中力保高郵、寶應二地安寧,吳桂芳已向朝廷奏明柳賀的功勞。

……

過了一日,吳桂芳便著手寫給張居正的書信,他這一封信寫得極長,將自己治河以來所遭遇的困境及解決策略悉數寫上,在書信的最後,他再附上了一份治水之策,正是柳賀此前交予他的那一份。

在信中,吳桂芳毫無保留地將柳賀誇了一頓,並告知張居正,若是想治河得力,他身邊必須要有柳賀這般敢於直言、敢於任事的官員。

……

書信快馬加鞭到達了張居正手中。

展開信後,張居正撫須一笑:“真有說的那般好?”

之後他便細讀起了吳桂芳寫的這封書信,讀到最後,張居正也看到吳桂芳所附的那份治水策。

讀完之後,張居正眉毛微微一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