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來信(第2/2頁)

柳賀此時正在讀書信,有來自翰林院中眾同僚的,羅萬化告知柳賀,他得罪元輔甚深,今年已經休假歸家了。

柳賀深深嘆了口氣,羅萬化的脾氣是他幾位同僚中最強硬的,雖為狀元卻不為內閣及天子所喜,受重用不如他們同一科會試的翰林。

柳賀離了京,翰林院中也有人員變動,但能任日講的翰林大多頗受重用,萬歷四年是鄉試之年,不出意外的話,陳思育、許國等人都能任兩京鄉試的主考官——許國升日講還不如柳賀早,假若柳賀仍留在翰林院,他必也有資格擔任順天鄉試的主考。

當然,柳賀畢竟是有會試中篩落張居正子的實錘在的,今年的順天鄉試又恰好是衙內聚會——張居正子、呂調陽子與張四維子都要參加這一科的順天鄉試。

這幾人雖非京籍,但因他們的官當得足夠大了,子弟自然能蔭錦衣衛籍,便能留在京中應考。

當然,能享受這一待遇的至少是六部尚書起步,京城尊貴,一般人家的子弟還是乖乖返回原籍備考吧。

官員子弟之所以爭相應考順天鄉試,實則因為順天鄉試競爭力低,中舉的可能更高,對於出生在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的官員子弟來說,自然是在京中應考更好,但對於在雲貴、遼東等地的官員來說,錦衣衛籍則讓他們多了一種選擇,他們可選擇在原籍與京城備考。

大明朝對官員的優待體現在方方面面,子弟科考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方面罷了。

所以柳賀雖有資格,卻未必能當上考官。

柳賀只是感慨罷了,對於離京之事他並無怨言,他幾位同僚好友的來信中也對他多有鼓勵,羅萬化眼下在翰林院中也很是不順,但他仍鼓勵柳賀在地方上幹出一樁事業,待他回家看過父母,他也要來一趟揚州府,看看柳賀在其中的作為。

柳賀也收到了唐鶴征和吳中行的信,他二人在信中隱晦地和柳賀提到,說張相行事愈發霸道,京中多有怨言,不過礙於張相威勢不敢聲張。

對於張居正,他們隆慶辛未科的士子感受自是復雜,眼下張居正恩威日熾,他們這一科士子體會更多的卻是威,而非恩。

放眼洪武朝至今,權臣下場大多慘淡,作為門生,他們不願忤逆座師,卻又從張居正眼下的威風中嗅到了一絲危機感。

吳中行與唐鶴征都覺得,柳賀能外放或許也不錯,至少能在地方上幹些實事。

吳中行仍在翰林院中修史,萬歷二年的新進士入翰林院後,辛未科的翰林們也逐漸開始嶄露頭角,不過吳中行仍在修史,《

世宗實錄》與《穆宗實錄》修完了,張居正又命呂調陽主修《大明會典》。

唐鶴征眼下則任尚寶司丞,負責印章、寶璽、符牌的管理,柳賀在京中上朝的牙牌就是尚寶司發放的。

僅從唐鶴征的描述中,柳賀就可以想象他這位同年如今是有多麽無聊,他爹唐順之一生轟轟烈烈,能文能武,官至鳳陽巡撫,他自己不能上陣殺敵也就罷了,在京中幹著權貴子弟才能幹的活兒,唐鶴征自然有些不滿。

不過兩人寫信給柳賀也不是為了發泄心中苦悶,除了講述近期自己有何作為外,幾人也有自勵互勉之意,畢竟在外人看來,幾人在官場上都算不上順暢。

柳賀給兩人寫的回信也記錄詳細,於河道、財稅、鹽政、恤孤、商業、人事都有提及,柳賀並非萬能,他許多想法都來源於好友的點撥,在為官這件事上,吳桂芳這等經驗豐富的官員能給柳賀不少指點,但吳中行和唐鶴征也常常冒出一些奇思妙想,用在某些場合能發揮奇效。

柳賀一封一封信寫下去,一個下午就快要過去了。

屋內爐子燒得很旺,他一點也不覺得冷,待天色慢慢暗下去,柳賀一封信快寫到收尾,正要點一根燭再寫,就聽門外管家來報:“老爺,施老爺來府上了!”

柳賀初時沒反應過來施老爺是誰,直至在門外看到施允那張熟悉的臉,他先是露出一絲笑容,之後卻忍不住紅了眼眶。

即便如此,他看到施允的第一句卻是:“關中風沙大,誠甫你怎麽黑得如猴子一般?”

“彼此彼此。”

兩人相視一眼,都不由哈哈大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