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不幹(第2/2頁)

官員與權貴們私下吞的田,被查出一處便要減少一處,這可不是無限再生的,若是動了人家的命根子,那麽多人一起反對,張居正也未必能扛住。

“澤遠你說,若是不做,大明的天下還能賡續多久?”張居正語氣嚴肅,“這事已經到了不得不為的時候。”

“我與你說此事,並非要得到你的認同。”張居正又道,“只是你於田稅改革之事上想法不同旁人,若是能有改進之法,我自是不願錯過。”

柳賀答道:“恩師要還田於民,便要保證,這田的確在百姓手裏。”

“繼續說。”

柳賀便將自己在任上的所見所聞說出,又細舉了一些他在現世時所了解的田畝政策,舉例來說,萬歷時大明朝的人口在六七千萬人,面積比後世還要多上幾十萬平方公裏,然而這麽多的地卻養不活這麽些人。

這一方面與農業發展水平有關,另一方面還有土地開墾的因素,但相比洪武朝時,土地開墾已經擴大了許多。

還有一點,自然就是土地兼並的問題。

一位官吏、權貴、富紳便可以侵占數倍於百姓的土地,富者更富,窮者越窮,看似人均不少,但實際上就相當於普通人和馬雲工資平均,毫無意義。

柳賀在船上已經打好了腹稿,再說給張居正聽自然是信手拈來,他說的途中,張居正始終未發一言,待柳賀說完,他方才站起身:“將你所說的寫上一份,明日送來。”

柳賀應下之後,張居正也未留他用飯,只說自己乏了便命人送柳賀出去。

柳賀:“……”

他其實,有一點,只有一點點想知道他接下來任什麽官,可張居正竟然一句都未透露,還將他在船上想的點子徹底搜刮了幹凈。

簡直——

柳賀默念兩聲尊師重道,不管怎樣,他選擇原諒。

他心想著,他這般賣力,張居正無論如何應該不會給他丟到六部或者光祿寺、太仆寺這些閑散衙門吧?閑散衙門也不是不行,先來個光祿寺卿、太仆寺卿幹一幹。

六部的話,吏部侍郎與禮部侍郎也不是不可以考慮,再過兩年就可以走上人生巔峰了。

柳賀暗自發著大夢,但不管怎麽說,沒有結果就是最好的結果,以張居正的脾性,如果看他不爽,是絕對不會允許他在眼前晃悠的。

現在的柳賀至少在張居正的可容忍範圍之內。

柳賀心想著,清丈田畝之外,倒是可以嘗試改進一下這個時代的農業產量,丈量完土地之後,多出來的地是地,但畝產增加的話,老百姓的日子也會好過一些。

但大明朝對技術類人才的重視實在是不夠,六部之中,稱得上技術流的只有工部,工部又不管農事,搭得上邊的戶部成日只管收錢。

只能到時再行匯報了。

見過張居正之後,柳賀先回家用飯,他去的時候已是不早,又在張府耽誤了一陣,到家時天已經全黑了,楊堯見柳賀饑腸轆轆地回來,都忍不住取笑他:“相公竟連飯都未吃上。”

柳賀喝了一碗粥:“若是真留我用飯,明日滿朝文武恐怕都知曉了。”

宰相家的飯,又豈是那麽好吃的?

用過飯後,柳賀強撐著困意去寫文章,張居正用他用上了癮,成日就是寫建議,還不給錢。不過柳賀嘴上雖抱怨,心裏還是樂意的,不管怎麽說,張居正至少願意聽他的建議,這樣已經足夠了。

第二日,柳賀去吏部交了文書印信等,又將文章交至張府,之後便在京中閑逛起來。

他還不知自己下一步會在哪裏,回翰林院的話,再詹事府掛個職務是最好,再往下的話……都非好選擇。

尚書不入閣與非翰林不入閣是內閣成立以來的傳統,不過嘉靖以後,內閣首輔們往往十分強勢,禮部尚書與吏部侍郎入閣的就有數位,吏部尚書不入閣,只是因為吏部權勢太大,上上下下的官帽子都由他抓了,又將皇權置於何地?

柳賀眼下還夠不著侍郎的邊,品級相差太遠,但六部之中,無論是郎中還是員外郎,若是任了,便意味著柳賀入閣的可能無限接近於零。

可以這麽說,有明一代,沒有任六部郎中及員外郎的狀元。

詞臣是給天子寫文章的,六部郎中、員外郎卻是幹活的,柳賀被外放任親民官,倒是可以說他為百姓辦實事,可若真叫他去了六部,那他真的可以怒而回鄉了。

翰林若進六部,至少得侍郎起步,還非得是清貴如禮部、勢大如吏部這樣的衙門。

否則老子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