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會推(第2/2頁)

柳賀明白張居正挽救國民於危難之中的想法,但萬歷六年已過了正旦,還有短短四年可任他施為,即便此時他將削藩事推行了下去,待日後天子親政,又將他今日之所為推翻,到時該如何?

……

到了午後,柳賀聽聞,張居正召集閣臣等,決定於明日進行會推。

除庶吉士考選外,大明朝選官通常有進士聽選、舉貢銓選、吏員出職等各種形式,而會推制中,廷推與會推流程相似,敕推則主要是內閣大學士與吏部尚書,直至嘉靖三十年起,才有將兵部尚書納入會推的例子。

會推還未開始,吏部文選司郎中鄭汝璧便附信給柳賀,他是替吏部尚書王國光來遞消息的——柳賀此次的確在會推之列,但候選名單中,他只排名第二。

這也在柳賀意料之中。

到了第二日時,柳賀仍在翰林院中,他雖在備選官員之列,卻沒有資格出現在會推現場,這是三品以上京官才能享受的榮耀。

在昨日,六部堂官及通政使、大理寺卿等官員都已具知帖,第二日早朝後,眾官員齊聚在文淵閣中。

從某種程度上說,京官的傲氣便是來於此,會推既可推在京三品以上大員,也可推地方總督、巡撫等二品大官,此刻文淵閣中清一色皆是緋袍文官,官袍或佩玉帶,或配犀帶,大明朝的政令便是自這小小的文淵閣中下發,在場的官員無疑都是本朝最具權勢之人。

張居正神情嚴肅,在他身後,張四維、馬自強、申時行等人同樣一臉肅容。

待人到齊了,張居正看向王國光:“汝觀兄,便開始吧。”

王國光上前一步,稱禮部右侍郎之位因何故有缺,此次舉行會推,是想選出一位有才有德的禮部右侍郎。

眾官員手中都有一稿簿,只見稿簿之上書著三個名字,呂旻在最前,他名字之後則有一個“正”字,柳賀與余有丁後都是“陪”字。

九卿正官早知備選是何人,這排列的順序代表吏部在此事上的態度,也就是說,三名候選中,吏部最為看好呂旻。

三人之中,呂旻資歷無疑是最老的,嘉靖三十二年這一榜,他是二甲的庶吉士,這一榜中能臣不少,呂旻建樹不及同年張四維、馬自強,也比不過因功封伯的李如松,但在官員中的支持者也不少。

此刻,在場官員的視線都默默看向了張居正。

此前京中風傳的都是柳賀將任這禮部右侍郎一職,但吏部選出的正推卻是呂旻,眾人皆知,吏部尚書王國光乃是張居正的鐵杆,他推選呂旻,究竟是張居正默許,還是……

官員們不由猜測紛紛。

能位列九卿者,何人不是心機深沉

之人?盡管心中思緒萬千,眾人卻皆未表露出來。

文選司郎中鄭汝璧候在一旁,將筆墨呈給各位主官。

九卿們心中早已敲定了人選,會推之時只需將各自選中的官員名單後寫一個“正”即可,票數多者即為會推的正推,之後其名單將呈給天子,以此體現百官的意志。

張居正任首輔後,這會推之制為何形同虛設,其實是因為最後一步是由他來決定的。

但即使強勢如他,也不好將會推的結果直接反駁,否則他面上難看,九卿官員也會覺得被下了面子。

能任部堂者,可以服軟一時,卻不能服軟一世,正如前吏部尚書張瀚,他在任上時,強勢甚至不如工部、刑部的尚書,可在奪情一事上,他卻罕見地強硬了一回,這官雖然丟了,卻博得了一個不錯的名聲。

鄭汝璧候了片刻,戶部尚書張學顏先將帖子交予鄭汝璧,鄭汝璧恭敬接過,之後便在紙上、柳賀名字之後寫下一個“正”字。

之後通政使倪光薦、刑部尚書嚴清與兵部尚書方逢時也各自擇定了人選。

這三人三票竟都歸了柳賀。

眾人視線便朝王國光投過去。

吏部的正推明明是呂旻,九卿官員中卻已有足足四票給了柳賀。

卻不知,四位閣老心下更倚重何人?

文淵閣中靜得針落可聞,唯有鄭汝璧在不斷忙碌著。

寫下人選時,申時行面帶微笑,與平日並無不同,張四維則眉頭緊皺著,似是人選令他為難,但片刻之後,幾人所定的人選也被人知曉——柳賀再得兩“正”兩“陪”,呂旻所得與柳賀一樣。

那麽,究竟何人以柳賀為正推,又是何人以他為陪推呢?

此事唯有計票的鄭汝璧知曉,然而會推這樣的大事,鄭汝璧是決計不會多透露半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