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途中

“相公心中想必十分不舍吧。”河水滔滔,柳賀立於船頭,望著京城風貌越來越遠,逐漸成為小小的一團。

自十三歲穿越以來,他八年在鎮江府讀書備考,還有八年在朝為官,對京城的熟悉之感反倒勝過了鎮江城。

柳賀離京時,一眾知交好友要來送他,柳賀卻全部推拒了,他並非貶官,自然沒有秋風蕭瑟的淒涼之感,既然要暫退官場一陣,他亦不願再興官場上那一套。

且讓他安穩度過就是。

“也沒有不舍。”柳賀道,“我日後又不是不回了。”

柳賀雖暫離了官場,但他心中清楚,這離也離不了太久,朝堂內外還有許多事他牽掛不已,不是說放就能放的。

這個時節坐船顯然是極妙的,風不冷不熱,人在甲板上走,吹一吹風,再欣賞欣賞沿途的風光,或陪自家閨女說說話,這時候不該稱之為趕路,而應是度假才對。

可惜楊堯仍是不太適應坐船,知兒又小,柳賀不能和自家娘子一道欣賞美景。

潘季馴任河道總督之後,黃河沿岸的水情得到了控制,自吳桂芳在南直隸治淮始,張居正當國這幾年,黃、淮都未發生大的水情,沿岸百姓生活稍安,黃河雖非柳賀治理的,但看到潘季馴治理過的河景,柳賀心中也有與有榮焉之感。

“相公,你瞧那邊。”柳賀還在凝神思索,忽然被楊堯叫住,他順著楊堯所指的方向看過去,就見河岸邊不遠處長著一片綠油油的葉子。

他辟過一片田種甘薯,自然能夠認出,這長在堤岸邊的正是甘薯。

此時早已過了京城地界,到了河南境了。

柳賀當即令船家將船駛得更靠岸邊,那一片翠綠的場景更是清晰,果然,長在此處的正是甘薯,明明此時已是九月,甘薯卻依舊長得茂盛。

甘薯田邊正有一老農在,柳賀派左右詢問道:“老人家,這是何物?可能賣我一些?”

老者見柳賀幾人衣著光鮮,頗為拘謹道:“這是甘薯,朝廷說它長勢旺,扛餓,老漢就種了一些。”

“這甘薯滋味可好?”

“滋味好的,在粥湯裏煮煮也能吃,生吃也能吃,甜滋滋的。”

老農給柳賀稱了幾斤,價錢要的便宜,柳賀給錢也大方,這老農的話匣子便打開了。

照他的說法,他們這片原先是沒什麽人種甘薯的,朝廷剛開始推廣甘薯的時候,他們一裏只有一兩戶人家種,可這甘薯種過之後,產量比稻麥高了數倍,種著方便,要收的時候只要去地裏挖挖,洗洗就能吃。

放在往年,交過夏稅之後百姓們便惦記著秋糧,縱是一年有些結余,他們也要把錢好好存著,唯恐第二年發生災荒,可這甘薯他們卻是能敞開吃的,實在吃不完也能曬成幹存著,甘薯藤還能喂豬喂雞。

老農不知《育言報》之名,卻聽裏甲中的秀才說,朝廷辦了份神報,報上什麽都有,裏長甲長領了報回來,便將報上記載的藥物等報予鄉裏百姓知曉,因《本草綱目》記載的許多都是田裏的野草,遇上些小傷小病,百姓們便按報紙所記載的那般用草藥自己看,效果也不比找大夫差許多。

柳賀道:“看病還是要找大夫的。”

老農笑道:“後生你就不清楚了,咱們哪有錢請大夫?就算能請,也得到人快不行了的時候,否則就是多余。”

柳賀帶了些甘薯回船上,到了晚上便煮了碗甘薯粥,他平日山珍海味吃慣了,難得吃一回甘薯粥,反倒覺得十分清爽。

紀娘子道:“我從前覺得家裏日子難,可自坐過幾回船來京城,我長了見識,才知道許多地方的老百姓比我們家難多了。”

“是啊。”

“所以賀哥你當了官,就要叫百姓有好日子過。”紀娘子看向柳賀,“你爹從前也與我說起過,若當了官要如何如何。”

“娘,我明白的。”

紀娘子畢竟不懂官場上的彎彎繞繞,“讓百姓有好日子過”一句是最樸素、最簡單的道理,卻是最難實現的,官員入仕前幾乎都抱著這樣純粹的志向,然而,在官場上浸淫久了,便漸漸忘卻了初心。

柳賀心想,他此次回鄉,恐怕也要細想一番,自己當官究竟是為了什麽?

船到了徐州地界,因柳賀要求,航行便慢了一些,此時剛過夏日不久,水位線很高,河岸邊卻沒有樹木被洪水侵蝕的景象,比之柳賀剛來徐州治水時是完全不同。

“堤壩新築過,河底似也清過淤。”顧為道,“這些樹也才栽過一兩年,徐州府的主官應當是懂治水的。”

柳賀輕輕點了點頭。

他上任揚州知府時,當時的淮安知府便因不力剛被換掉,結果潘季馴任河槽總督之後,淮安知府又被彈劾治河不力,還是潘季馴親自上疏要求朝廷換掉此人。

此事同樣引起朝野議論,吏部尚書王國光對此很有意見,認為潘季馴不應摻和進吏部事務中,最後是張居正力排眾議換了淮安知府,自那之後,沿河的官員治水無不賣力,淮、徐兩地的水情自然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