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開海之事

“開海獲利如何,你對朕細細道來。”天子是《育言報》的忠實讀者,《育言報》上曾經登載了弗朗機航海家環遊世界的壯舉,天子倒是懷疑過其真實性,只是《育言報》將故事說得妙趣橫生,又有利瑪竇的經歷佐證,可信度似乎高了許多。

大明物產豐饒,有許多可出口到海外,事實上,即便推行海禁,大明官方仍然通過多種渠道與海外進行貿易,東南沿海的漁船走私的獲利也有不少,不過是民不舉官不究罷了。

只從海外獲得白銀一項,柳賀覺得就能爭取一二。

至於河漕與海漕之間的矛盾,海漕不奪河漕利是一,但河漕因涉利多又雜,用海漕鉗制,也能助力河漕效率的提高。

除了經濟因素外,開海也有政治因素在。

柳賀來見天子前已經打好了腹稿,他是來爭取機會的,準備自然要做充足了。

開海的阻力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朱元璋開啟的海禁之策,二是河漕的利益牽連,三則是官員及百姓對開海有陌生感,或者說,現下開海究竟能獲得多少利潤,這也是不可知的。

張居正任首輔時反對開海,柳賀卻覺得,開海有大利可圖,尤其在眼下這個時機——各地天氣雖然多變,但因玉麥、甘薯等作物的逐漸推廣,縱然逢上災年,老百姓也不至於餓死。

且國庫比嘉靖、隆慶年時要充盈許多,省著點花的話,的確可以用來訓練海軍——就當是為朝鮮之戰做準備,此時雖有些早,但凡事預則立,多做準備總是沒有壞處的。

何況若要開海,朝廷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也是很有必要的。

柳賀特意寫信給張居正,告知自己意圖開海的計劃,他所寫的內容要比今日對天子說的更詳盡許多,畢竟有許多話不適合在天子面前說,卻可以說給張居正聽。

張居正的回信比以往更遲一些,隨他的信一道附來的是一封張敬修的文書,張敬修說,張居正身子已不大支撐得住,恐怕明年就要不行。

“家父見了閣老來信十分歡喜,江陵地處鄉下,家父離鄉數十年,許多舊人已不識得,唯有閣老的信能令他稍感慰藉。”

萬歷二年柳賀篩了張敬修的會試卷,那時張敬修仍有些傲氣,至如今,他已三十九歲,作為長子支撐起了家中內外,張居正任首輔與不任首輔的境遇多少還是有些不同的,這一點張敬修的感受十分深刻。

無論如何,柳賀雷打不動,每隔幾日就有一封書信到江陵,見了他的來信,張居正總能稍稍高興一些。

張敬修對父親有位值得交托的門生也十分欣慰。

張居正性子一貫霸道,對待門生不像別的官員那般和婉,因而他早已料到自己的門生緣會極淺。

然而,嘉靖五年這一科,他終究是有了柳賀這麽一位出眾的門生。

柳賀讀著張敬修的信,又將張居正對自己的叮囑記下,柳賀能認出,這信並非張居正本人所寫,而是由旁人代筆,可想而知如今張居正身體的境況。

在信中,張居正說,盡管他並不支持開海,但柳賀既下定決心,便放手施為就是,若柳賀開海得成,開海之利勝以往百倍千倍,那也是他想看見的情景。

柳賀手中攥著信,眼眶微微有些發紅。

……

作為閑居在家的首輔,曾經執掌了整個大明的張居正不適合為柳賀搖旗呐喊,不過,其他官員則沒有這樣的顧忌。

事實上,自倭寇侵犯後,海禁與開海二事在朝堂內外都有支持者,從某種程度上說,嘉靖年間倭寇之亂之所以猖獗,也是因為嘉靖元年開啟了史上最嚴格的海禁政策。

沿海漁民、手工業者、船員等,有一部分甚至加入了倭寇,

王直那般的巨寇因此誕生,浙江巡撫朱紈奉命掃倭,卻也因此得罪了朝堂上一批既得利益者,在一片攻訐聲中,朱紈身為二品大員之尊卻不得不服毒自殺。

他因此留下名句——“去外國盜易,去中國盜難;去中國瀕海盜猶易,去中國衣冠之盜尤難。縱天子不欲死我,閩浙人必殺我。”(注1)

隆慶開關以來,海禁政策遠不如嘉靖時嚴格,但也說不上徹底的開放,且就算海禁不算嚴,海上的利潤仍然為世家大族所盤踞,並不能為朝廷與百姓所用。

朝中支持漕運的官員數量頗多,不過浙、閩二地也逐漸有官員發聲,稱支持朝廷開海。

《育言報》的銷量因此一漲再漲,到了萬歷九年下半年,報紙可以說是供不應求,且海外專欄開辟後,不少讀書人漲了見識,都覺得朝廷可以去搏一搏。

當然,在京城中,不看好此事的官員仍有許多。

“柳澤遠此舉究竟意欲何為?”

申時行慢慢踱步:“此子入閣後,京中情狀與張江陵在時十分相似。”

他本以為,柳賀入閣後,天子或許會忌憚柳賀身後張居正那一派的人馬,可天子竟仍對柳賀十分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