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番外三

番外三

早春三月,陽光比往日更明媚,天氣暖和起來之後,外出的遊人比以往更多,士子們寫詩作畫,流連於美景之中。

福建泉州府的泉州港邊也是一片極熱鬧的景象。

宋時,泉州是天下第一大港,這裏商貿繁榮,吸引了來自各地的商人交易,泉州的商人們既踏實肯幹又敢想敢拼,將自己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

但自洪武七年撤銷泉州市舶司以來,泉州港便日益沒落了,洪武時,朝廷下令“片板不許入海”,泉州本地的漁民們只得將生計轉至內陸,即便有漁民偷摸入海,也只是小打小鬧罷了。

可至如今,泉州港又恢復了往昔的繁榮。

一艘艘大船自港口發出,開往呂宋等鄰國,還有跋涉十分遠的,也如《育言報》中所言的航海家那般,將足跡踏遍世界各地。

原先漁民出海並不容易,如今只需到府衙領一封書,將船只形貌、登船的漁民人數及樣貌等信息記錄下來就足夠。

府衙的官吏一貫懶洋洋的無事可幹,自萬歷十一年開海以來,倒是變得格外忙碌,不過忙歸忙,泉州港一恢復生機,有船出海,他們這些官吏俸祿也能提一提——

“去往何處?”那官吏問道。

“回大人的話,小人去弗朗機。”

官吏在書上蓋了章,待漁民領了書後,又附上一冊文卷,那漁民連聲道謝,因這文卷上附了一份詳細的地圖,他們也不知朝廷是如何得來這地圖的,但據此前出海歸來的漁民說,此圖所列十分詳實。

除了世界地圖外,還有一張詳細的弗朗機地圖,另附各國風土人情等,漁民出海後若有所見所聞,也要及時向官府標注,以供官府修改。

開海以來,漁民們原先只敢在泉州港附近的水域逗留,可朝廷竟派人至泉州港磨練水軍——本地的水兵,有許多正是泉州府人,漁民出海後,朝廷便派水兵護送。

近幾年弗朗機人占了呂宋,其雖與大明有貿易往來,但沖突也是不斷,有一回漁民們與弗朗機兵船在附近海域起了沖突,漁民們本以為自身要喪於弗朗機人之手,誰知水兵及時趕到,將他們救下。

漁民們出海愈發安心,膽子變更大了些,敢往更遠的水域走了。

……

這正是朝廷磨練水軍的目的。

一方面,強大的水兵可以為出海的漁民保駕護航,而另一方面,眼下倭寇國內戰事不休,水兵缺少練兵的機會,護送漁民時常常遭遇實戰,水軍的戰鬥力自然進一步增強。

水軍與弗朗機、倭國等水兵交戰時繳獲的槍支火炮等,往往在第一時間交至工部與兵部,由二部的官吏及時研發,再投入制作。

火器研制很是燒錢,若在以往,朝廷自然不允許二部這般造。

但現在,理由很簡單——朝廷不差錢。

自開海以來,泉州、福州、寧波等地的港口迎來了各地的商人,運銀、運貨的船徹夜不休,朝廷的新政激勵了更多商人和漁民出海,大明物產廣博,海外商人格外喜愛到大明購買商品。

出海一項被朝廷壟斷後,各地港口只要負責抽稅和護航,便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白銀。

這些白銀中的大半都湧入了國庫。

不說官員們,就是天子這般從來不缺錢花的,也被如今大明的掙錢能力給驚住了。

泉州等地有本地的水兵保駕護航,水兵們俸祿要比北方邊軍高上不少,縱然在海上遭遇強敵,他們也勇武敢戰。

以往他們對海情不熟悉,因而不太敢戰,可如今他們的經驗越來越豐富,戰鬥力自然越來越強。

總而言之,就連戶部尚書也不必為錢發愁了。

這是開海帶

來的最直觀的影響力。

在大明朝,一項政策帶來的利益越多,它的阻力自然也就越少。

開海之政施行前,朝野上下最憂心的無非是漕運會受影響,然而,朝廷雖力推開海,卻也未完全放棄漕運,首先在運輸上,海運快,但貴,漕運慢一些,但價格實惠。

且海運畢竟無法將貨物等運到目的地,其中還需借助漕運之便,若運與朝廷置辦的貢品等有關的貨物時,漕運的經驗顯然更為豐富。

換句話說,漕運的市場原本是恒定的,漕運上的官員以為,如果開了海運,海運必定會搶占漕運的市場。

然而,海運開啟後,漕運官員赫然發現,因海運市場廣博,且主要是對外,原先漕運市場若以百計數,海運便是以千計數,因海運存在,漕運不僅沒有壓縮,相反,因海運開拓的市場過於廣大,以海運之力不能夠完全消化,反而將一部分轉給了漕運。

大明的漕運可以說是一筆爛賬,換了首輔、換了漕運總督都無法解決,漕工與漕兵懈怠者眾多,官員貪汙嚴重,運至京城的漕糧商品等,漂沒者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