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番外三(第2/2頁)

但開海後,漕工漕兵們憂心沒了生計,幹事反而比以往更用心,當然,漕弊深重,非一朝一夕能夠改善,但無論如何,海運的出現卻讓朝廷看到了改革漕運的曙光。

……

“我此次來泉州府,只覺此地比嘉靖時繁榮十百倍。”一位中年文士道,“我祖父少時自泉州往京城任官,我父也在京城為官,之後家人便都留在京城。”

“若非親眼得見,我也不敢相信,這東南之地,繁華竟不遜蘇杭。”

因泉州航運十分發達,泉州府便與浙江的寧波府等一道出了份《開海報》,專講漁民海上見聞,講漁船在海上發現的新物什,講造船,講各國對大明的印象,《開海報》一出,《育言報》便將海外的版塊讓出,交由《開海報》登載。

這中年文士讀了《開海報》,只覺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他生在京城,長在京城,歷來有些眼高於頂,讀過《開海報》之後,他才知自己所見所聞頗為閉塞。

“若非柳閣老在朝堂上力爭,我泉州百姓哪能等到開海那一日?”

“嘉靖時倭患起,泉州可謂生靈塗炭,此次據傳倭國有意進犯朝鮮,我泉州男兒知曉此事後,有漁船的,都要一個個沖至倭國,以報嘉靖時的仇怨。”

“咱們都想去,卻被府尊老爺給攔下了。”港口的漢子提及此事頗為失望,“老爺說,咱們不會使那火銃,去了不如人家會用銃的。”

泉州府如今有水兵駐紮,實力已今非昔比,因朝廷開海後這些年一直致力於磨練水軍,倭寇進犯朝鮮,朝野上下也並不畏懼,都盼著攻下朝鮮後再去倭國掃蕩一番。

之所以還不能成行,皆是因太/祖將倭國列為不征之國的緣故。

但不少百姓覺得,海禁也是祖訓,如今海禁都開了,又何須在意所謂不征之國的祖訓?

何況他們去倭國,也並非為了征服倭國,只是想順帶參觀一下他們的銀礦,考慮到倭國人力挖礦困難,他們就勉為其難替倭國挖一挖,展現一番大明朝的風範。

“據說朝堂之上,元輔不贊同去倭國,柳閣老卻同意去倭國一觀。”

中年文士頷首道:“我在京中也聽到這般傳聞。”

他甚至聽說了,天子在此事上更偏向申時行。

天子對銀礦頗為動心,在京城這些年,朝野上下已將當今天子的脾性摸了個透徹,天子貪財,天子好大喜功,可天子也好面子,不想給世人留下窮兵黷武的印象。

“以往咱們水兵不如人倒也罷了,如今為何不能?”

不同於內陸的百姓,泉州這些近海之地的百姓可謂將倭寇恨得牙癢癢。

“或許是申閣老老成持重吧。”

閣臣之中,柳賀的官聲是最好的,哪怕他是張居正的門生,也曾將張四維踢回老家。

但在官員與讀書人看來,柳賀不是偽君子,他家人丁少,家人在鎮江府也只是安穩生活,並未擾民,更未侵占百姓土地。

何況柳賀掙錢的本事是內閣中一等一的,他卻沒想過在自己身上挪用一分。

而申時行為人圓滑,人人都不得罪,可他一邊與人結交,一邊下手也有數次,且他在吳縣老家的土地數目堪稱當地士紳之最,他次子又與烏程董家結親,嫁妝之巨震撼了整個蘇州府。

如今內閣仍是四位閣老,申時行這首輔當了數年,他行事不如柳賀爽快,朝臣與百姓都盼著改柳賀為首輔。

柳賀似乎對此並不動心,他並未派言官攻訐申時行,也未給申時行找麻煩,待申時行也極為尊重。

“誰當首輔,當閣老,和咱們小老百姓也沒什麽關系。”港口的漢子道,“但誰能護著咱們百姓多一些,咱就盼誰來當這個首輔。”

“柳閣老的事咱們遠在泉州都聽說了不少,若不是他,咱們豈能過上如今的日子?能吃上肉,時不時還能打些酒來喝,家中的兒子,等他們再長幾歲,便送他們去讀書,縱然考不上秀才進士,先識得幾個字,不行就去試試造火銃,造農具,總比我這當爹的有出息。”

中年文士不由感慨:“這都是柳閣老為國之功。”

當年柳賀力主開海時,朝廷反對聲一片。

而今開海有成,沿海百姓生活能安,朝廷財稅一日日富足,沿海有錢,便能援其余布政司,緩旱災,緩水災,加之開海後不斷運至大明的作物,萬歷年後,百姓的日子比嘉靖、隆慶時好了許多。

朝廷當真需要柳賀這般的官員,百姓也十分需要。

開海之功,綿澤豈一省之人。

“柳閣老非泉州人,泉州百姓卻願為他造生祠供奉,只盼他家中平安,當閣老當得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