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一章 通道(第2/2頁)

為了證明自己的優越性,受大秦的開拓精神影響,也開始向外擴張,尤其是西域,一塊新的文化高地,他們熱衷於建造孔廟,設立私塾。

有教無類,最早便是孔子提出的。

儒家內在信心就是仁義道德,四書五經正好安撫四方蠻夷們未“開化”的心。

科舉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朝廷每年招收的名額就那麽多,很多在中原落第的儒生一咬牙,在宣義司登個記,領個宣義掾的官銜,一頭紮入西域、高原、遼東、南疆等地。

稍微努努力,就能混個一官半職,幾年之後做出政績,中原會優先升遷,調入內地為官。

這為寒門庶族打開了另一條通道。

雖然開了科舉,但士族豪強子弟自幼讀書習武,還有家中長輩的言傳身教,朝廷的動向和心思他們了如指掌,往往能猜中朝廷取仕的內在邏輯,科舉的優先權依舊掌握在他們手中。

寒門庶族子弟一半的心思要用在生存上,科舉不僅需要苦讀,還要一定的眼界,這方面寒門子弟自然落入下乘。

邊地苦寒,士族子弟不太看的上,寧願在內地熬著、卷著。

而其實越是苦寒的地方,越是鍛煉人。

寒門庶族子弟去了,能飛快成長,也容易出政績,被上面看到。

楊崢是力所能及的讓所有底層有志之士都有向上的通道。

絕對的公平做不到,至少要相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