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狂賺二十萬(第2/2頁)

在這一套體系下,國企與三產如果統一核算,那大家都要按照55%的档次繳稅。

就好比運輸公司,貨運處一個月能賺二百萬,按照55%的档次上繳所得稅是沒問題,交完稅依舊是豐衣足食。

可若是運輸公司的三產澡堂子也按照55%的档次繳稅,那豈不是虧大了!

另外利改稅後,稅種也變得更加詳細,原來的工商稅被分成了產品稅、增值稅、營業稅和鹽稅,分別適用於不同的行業。

比如那些直接搞生產的企業,繳納產品稅和增值稅是理所應當。

可作為這個企業三產的澡堂子,什麽東西都不生產,如果是跟企業一起繳納產品稅和增值稅,四舍五入又虧了一個億。

在這種情況下,國企三產獨立經營、效益獨立核算、獨立進行納稅,就成了一件非常必要的事情。

而三產獨立經營,也會遇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失去了靠山的庇護。

計劃經濟時代的國企是旱澇保收,這其中也包括三產。國企的三產職工吃的是同一鍋的大鍋飯,同樣是旱澇保收。

三產獨立經營,效益獨立核算,這大鍋飯就變成了小鍋飯,三產經濟效益好,那自然是工資多獎金高,經濟效益不好,也就只能餓肚子。

然而國企三產早已經習慣了大樹底下好乘涼,大多數的國企三產都無法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最終走向了倒閉的道路。

在國企下崗潮中,最先下崗的也都是三產職工,即便是電力、石化等壟斷企業,都無法避免其三產的職工下崗。

在李衛東的記憶當中,運輸公司眾多的三產當中,最終活下來的只有四家。分別是汽修廠、客車站的小賣部、運輸公司子弟學校、以及交通醫院。

學校和醫院,分別被教育部門和衛生部門所接收,變成了公立性質。汽修廠生意是越來越紅火。而客車站小賣部,靠著賣餅幹火腿腸方便面,反倒是成了一塊風水寶地。

然而在李衛東的眼中,那些倒閉的三產卻有很多的潛力可以挖掘,他早已經看中了一個目標。

“明年是八六年,企業承包政策就會明朗起來,到時候我可以承包三產了!”

想到這裏,李衛東不由得開始竊喜,他終於等到了創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