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三章 三十年太長,只爭朝夕!(第3/4頁)

李衛東馬上回答道:“如果你用來投資的都是自己的錢,那損失5%乃是10%,都是沒有問題的,但如果你用來投資的錢,原本就是借的,以後是要還的,那麽你還虧得起麽?

美國的投資銀行可不會只拿自己的錢出來房貸,他們都是會采用杠杆的,而且通常是高達20到30倍的杠杆,也就是說他們投入到次貸市場上的錢,幾乎都是借的。

舉個例子,假如一家投資銀行有30億美金,他玩個30倍的杠杆,就能擁有900億美金去投資。

如果他盈利5%,那麽就能獲利45億美金,相當於是他用30億賺到了45億,這可是150%的暴利。

但如果他虧了5%,那麽他就虧掉了45億美金,但是他的本金只有30億美金,所以最終他還欠了15億的美金。

按照這麽計算的話,用20倍杠杆的,也只能承受5%的損失,否則就會被清盤,而用30倍杠杆的,只能承受3.33%的損失。”

那人恍然般的點了點頭,但旁邊一人卻開口說道:“我知道美國的金融體系比較自由,但是20到30倍的杠杆也太過了吧!銀行敢進行這種高保險的操作麽?更何況美國對於信貸風險準備金方面也會有硬性要求吧?”

李衛東點了點頭:“確實如此,所以美國人又發明了一種東西,叫信用違約互換,英文簡稱為CDS。各位領導對於保險業都比較熟悉,應該對於CDS都比較的了解吧?投資銀行通過CDS,規避了風險問題,自然就可以進行高風險的操作。”

CDS是國外債務市場中最常見的信用衍生產品,這種東西就是買賣雙方對於制定信用事件進行風險轉換的一個合約。

打個比方,銀行發放了900億的次級貸款,能賺20%也就是180億,但是銀行擔心貸款收不回來,於是就去找了另外一家金融機構,說我給你30個億的保費,如果有貸款人換不上錢,這錢就由你來賠。這樣銀行不用承擔風險,還白賺150億。

而這家金融機構機會去調查和計算還不上錢的人有多少。經過調查發現,還不上錢的只有1%,也就是900億的貸款當中,有9億是還不上的。

這麽一算,銀行給我30億保費,我賠9億,還能賺21億,這筆買賣劃算啊!於是金融機構就接下了這筆買賣,形成了一筆CDS合同。

當然實際的操作中沒有這麽簡單,因為房貸的期限都是比較長的,銀行買保險也不可能只買一年,明年就不買了,因此最終形成的CDS合同,時限也比較長,十年期、二十年前、三十年期都有。

但是對於美國的金融機構而言,三十年太長,還是得只爭朝夕!

於是簽下CDS的那家金融機構,會將CDS合同轉賣。

還是剛才的例子,銀行給我30億保費,但是得合同到期後才能拿到,我是急脾氣,不願意等,就想馬上拿錢,那我就找了另一家金融機構,說我給你25個億,為我的這份CDS合同買一份CDS合同。

這相當於是保險公司找另一家保險公司,為自己的承保的保單再買一份保險,真到了要理賠的時候,自己不用掏錢,是另一家保險公司承擔賠付責任。

另一家金融機構一算賬,900億貸款只有9億還不上,所以25億的保費,我能賺14個億,這筆買賣劃算啊!於是就簽了CDS合同。

而第一家金融機構,就這麽一倒手,便賺了5個億。

然而第二家金融機構也覺得,三十年太長,我只爭朝夕。

於是又去找第三家金融機構簽了一份CDS,相當於是給保險的保險,買了一份保險,自己賺了一筆,同時也將賠付風險轉嫁給第三家金融機構。

第三家金融機構也是三十年太長,只爭朝夕,於是又去找第四家金融機構簽CDS,第四家又找第五家,以此類推。

這就像是套娃一樣,最終這第一筆的CDS,被套了好多層的娃,而CDS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市場。

所以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美國GDP虛高,是有道理的,至少美國金融服務業所占據的GDP,是真的有水分的。

就比如CDS,本來一份保險,經過金融機構的操作,變成了保險套娃!

相當於是一根骨頭,被每一只狗都舔一遍,那就是每只狗都吃了骨頭了。但骨頭還是那根骨頭,並沒有變成兩根骨頭。然而每只狗舔過這跟骨頭,都計算GDP,這裏面能沒水分麽!

CDS合約的本質跟保險是一樣的,而在場的都是保險公司的人,自然也都知道CDS是什麽東西。

於是李衛東沒有解釋CDS,而是接著說道:“根據我所搜集到的數據,目前美國的CDS市場規模,已經達到了60萬億美金,如果有10%的市場違約,就是6萬億美金!”

6萬億美金這個數字,的確讓在場眾人嚇了一跳。

有人忍不住驚呼道:“6萬億美金的損失,這也太誇張了吧!咱們國家去年的GDP是多少來著?好像是2.75萬億美金,6萬億美金相當於是2.2個中國的GDP了!這要是損失掉的話,真得爆發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