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說親

◎“喲,大嫂子,那您這心可是比天高了,也不看看咱們自個兒什麽人家,有個識字的到也好說,”蘇氏道:“一家子沒個學問人,明哥兒竟想著討個秀◎

一個月折不到2兩銀子!

可以說,這上林郡屯田的大部分武官,一家老小還是靠領著朝廷減半的俸祿銀子度日,要說不拮據那是不可能的,但平時吃穿儉省著,日子也算過得去。

……

“平哥兒醒了?”聽見動靜,孟氏拿了衣裳進來,利索地給他穿好:“來,洗把臉兒,咱們吃早點去。”

衛景平慢吞吞地伸了個懶腰。

每天早點吃什麽他很清楚,無非就是一碗小米粥加一個饅頭,一碟子腌鹹菜,十天裏頭兩天能加個白水煮蛋,少有新鮮的樣數。

衛景平強迫自己往肚子裏吃了幾口,見他提不起精神,孟氏笑道:“平哥兒,吃了飯帶你上街去逛哩。”

衛景平微微一撇嘴,努力做出很是欣喜的模樣奔過去吃早點:“上街哩。”

反正出門不出門這一天都挺無聊的,還是出去逛逛曬曬太陽順順當當地長身體吧。他一開始剛蘇醒過來的時候,也喝了一陣子苦死人的湯藥呢,衛景平總覺得光喝藥沒什麽用處,要結實健康,還得營養好、常曬太陽常活動才行。

穿來這兒大半年,他時常無意中聽說誰誰誰家的孩子幾歲上夭折了,看來即便太平盛世,在醫療條件有限的古代,一旦染病,說不定就活不過來了。

他上輩子稀裏糊塗就死了,好多事情連想都沒來得及去做,去體驗,回想起來十分遺憾。因此衛景平這輩子格外惜命,打定主意要長長久久地活下去。

吃過早點,孟氏笑吟吟地拉著他出門逛街去了。

上林縣所處的地理位置好,據說是五省通衢之處,號稱是大徽中部的旱碼頭,受南來北往的行商的影響,這些年小商小販的蓬勃發展了起來。大街上隨處可見的門面林立,從外頭運進來的小商品更是琳瑯滿目,每回來都能看見一名不文的乞丐,販夫走卒,湊熱鬧的女人孩子,熱熱鬧鬧地穿梭在攤位前,說笑聲此起彼伏。

縣城中最顯眼的要數素有“上林酒肆之甲”的繁樓,五層高的繁樓聳立在茶坊酒肆,瓦舍商店的環繞之中,即使站在十裏地開外,一擡頭也能看見繁樓上高掛的大紅燈籠,繁樓不僅高,裝潢亦很華麗,聽說菜品也很高档,百種千名,而且服務到位,每日一開業,樓前就立著兩個衣著頭面幹凈的小二恭敬候著食客,聽說店裏用餐的酒缸、酒提、筷、盞、碟,匙等盡是用銀鍛造的精美餐具,落座之後一擺在面前,食客的視覺得會到極大的愉悅和滿足,也在無形中刺激了口腹之欲。

因此生意格外地好。

大徽朝的人一日兩餐,早上的七八點鐘吃一頓飯,中午是不開火的,很多餐館也不營業,不要說免費的午餐了,甚至收費的午餐都沒有,但是繁樓例外,繁樓打一開門迎客就沒有停歇的時候,生意好的時候能徹夜開著門,吃夜宵的人“夜深燈火上繁樓”,在上林縣是被人津津樂道的一件事情。

從繁樓路過幾次,衛景平才知它的成功是復制了京中最聞名的酒樓樊樓。他沒見過樊樓是個什麽盛景,不過縣城裏去過京城的文人士子時常在繁樓吟唱:

城中酒樓高入天,烹龍煮鳳味肥鮮,公孫下馬聞香醉,一飲不惜費萬錢。

招貴客,引高賢,樓上笙歌列管弦。百般美味珍饈味,四面欄杆彩畫檐。①

便是說京城裏的樊樓的。

因此,大約可以說繁樓就是京城樊樓的低配版吧。繁樓借著樊樓的話題和噱頭,近些年十裏八鄉的打出了名號,許多人慕名而來,生意格外紅火。

每次上街,衛景平都要多看兩眼繁樓,很是佩服酒樓老板的生意經。

圍繞著縣城繁樓所在的中心街道的一圈,通過各種途徑迅速積累財富的商賈、官宦、甚至市井小民也開始建造廣院豪宅,住在裏面的女眷們開始錦衣玉帛珠圍翠繞,在上林縣,“士農工商”的壁壘至少從居住的分布上來說沒那麽森嚴分明。

穿過繁樓所在的一條街,孟氏帶著他在常來的糖水攤前,照例花一文錢要了半份枇杷冰粉,坐在那兒有一搭沒一搭地吃著消磨大半天的時光。

看著糖水攤上不時飛來打野食的蒼蠅,衛生狀況著實堪憂,衛景平沒吃孟氏喂到他嘴邊的冰粉,他安靜地坐了片刻,很快被日頭曬得昏昏欲睡。

孟氏見他快要睡著了,就把他擱在背上,一路哼著小曲兒往回走。

剛進院子,就聽外頭有人亮著嗓門道:“大嫂回來了?”

雖然是道女子的聲音,卻跟敲鑼似的,咚咚咚。

來的人是他嬸子蘇氏,他二叔衛長河家就住在隔壁,蘇氏時常來竄門。說是隔壁,其實衛長海和衛長河卸甲歸田回鄉那會兒,兄弟二人置辦了兩座挨著的兩進院子,當年兄弟二人的老娘還健在,沒有正式分家,於是拆了其中的一面圍墻打通,兩家人不用走大門就能走到對方的院子裏來。後來長輩過世,兩房各過各的了,但那拆了的圍墻並沒有重新修起來,等於說兩家至今還在一個大院子裏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