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三娘如願出去玩了一天,開心得一回到家就蹦進她阿娘懷裏,手舞足蹈地說個沒完,從自己聽了什麽故事講到自己都吃了什麽。

最後還把王維大誇特誇了一通,直說自己從未見過這般好看的人!

為了不讓王氏念叨她以貌取人的毛病,她還現學現賣地背起了她長兄路上背過的詩表示自己也有欣賞別人的內在美,並問王氏:“茱萸是什麽東西?九月九要登高的嗎?阿娘,我也想去!”

王氏被她吧啦吧啦一連串話弄得頭疼,無奈地說道:“你怎麽什麽都想去?今兒你才出過門呢。”

“今兒和八叔一起去的,重陽要和阿娘去,每個人都要去!”三娘還有理有據地把人王維的詩給改了詞,“遍插茱萸一個不少!”

王氏心道,怎麽能一個不少,你阿耶還在外頭來著。

不過丈夫郭子儀回來得少,不僅夫妻倆分隔兩地,孩子們見到他這個父親的次數也屈指可數,也難怪三娘壓根沒把她阿耶算進來。

郭子儀作為從四品的都護府二把手,其實可以把家眷接到任地去,不過考慮到邊境苦寒,七個孩子最大的也才十一歲,郭子儀在郭家祖父致仕後便把她們母子幾個安排到長安,這幾年只在有職位調動或回京述職時能回來小聚一段時間。

佳節將至,王氏也有點想念遠在邊關的丈夫了。

重陽算是大唐三大節之一,到時候連官衙都會放假,出遊的人摩肩接踵、多不勝數,自家小孩兒總不能全困在家裏。

王氏考慮片刻後便說道:“回頭我與你祖母商量商量。”

三娘得了王氏半肯定的答案,馬上快快活活地去把這好消息告訴家裏每一個人。

往年郭幼明等人也會去湊熱鬧,本不覺得有多新鮮,看她邁著小短腿興沖沖跑來報喜,竟也莫名添了幾分期待。

郭家祖父還和三娘回想當年自己在地方上登過多少山、遙望過多少次故鄉。他可是當過四州刺史的人,地方經歷可豐富了。

三娘聽得津津有味,並且積極追問哪裏的山最高、哪裏的水最甘甜以及地方上都有什麽樣的厲害人物。

每說到精彩處,她那張嫩乎乎的小臉蛋上寫滿由衷的驚嘆,極大地增加了郭家祖父的訴說樂趣,叫他忍不住搜腸刮肚多回憶些有趣的事講給孫女聽。

三娘聽了一腦子地方趣聞,回去以後心裏還是癢癢的,翻出自己每天練字用的筆墨開始在紙上寫了起來。

遇到不會寫的字,她便蹬蹬蹬地跑去尋她阿娘或祖父問怎麽寫,問明白了又蹬蹬蹬地跑回去接著往下寫,一天到晚跑來跑去竟也不嫌累。

這般忙活了幾天,三娘總算是把她祖父提及的地方趣聞統統記了下來。

她拿起自己寫的《郭刺史見聞錄》左看右看,覺得自己的字經過這段時間的勤學苦練總算已經整齊了許多,不再是最開始那歪歪扭扭的模樣了。

三娘抱著自己好幾天的辛勞成果跑去找祖父獻寶。

郭家祖父見她捧了厚厚一疊文稿跑過來,不由問道:“晗娘拿的是什麽?”

三娘用力邁過對她來說有點高的門檻,徑直跑到郭家祖父身邊舉高文稿給他看:“祖父說的,我都寫下來了!”

郭家祖父微訝,接過文稿仔細看了起來。

唐人為官講究“出將入相”,文武官員之間的界限並不明顯,無論是文官想轉武官還是武官想轉文官,只要符合對應的選拔條件即可。

郭家祖父就屬於文官武官都混過的那種,他身高八尺,聲如洪鐘,胡須還挺茂密,看起來更像個武將。

可他後來歷任四地刺史,文辭方面的能力其實早就給練出來了,叫他自己寫可能寫不來,讓他品評一二還是輕而易舉的。

郭家祖父仔細品讀起了親孫女寫的《郭刺史見聞錄》,只見她居然把他提及過的吉、渭、壽、綏四地的重陽風俗都記述出來了,地名、人名、事件都寫得清清楚楚。

他讀著讀著眉頭越揚越高,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盛,最後放下文稿抱起三娘哈哈大笑:“看來我們郭家生出個才女來了!”

三娘見祖父這般高興,自己也很快活。只不過她還是認真分辨道:“都是阿翁講的,不是我想出來的。”

既然都不是自己想的,哪裏能算才女呢!

“你能寫出來就很了不得了。”郭家祖父拿郭幼明給她舉例,“你看我給你八叔講了百八十次,他能寫出什麽來?”

最近手頭緊、正準備過來跟自家親爹討點錢花的郭幼明:“……”

我真不該在這裏!

郭幼明在收回腳和不收回腳兩個選項中掙紮片刻,還是抵不過好奇心邁開腳跑過去看看爺孫倆到底在聊啥、怎麽會殃及他這無辜的池魚。

郭家祖父正好想敲打敲打自己這個幺兒,便把三娘寫的《郭刺史見聞錄》遞給郭幼明看,嘴裏還不忘教訓道:“你看看你都十四歲了,文章能寫成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