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宣平坊,賀宅。

賀知章今兒依然在喝酒,不過請的都是些親近的文友。

沒辦法,他們如今都這把年紀了,上朝也不是天天上,朝事也不是天天要處理,除非當今聖上相召,他們平時大多閑居在家,不湊一起喝酒還能幹嘛?

按照大唐的退休規則,低品文武官的正常致仕年齡是七十歲,但三品以上的官員滿了六十就可以酌情自請致仕、榮歸故裏。

像賀知章他們這樣七十好幾還在朝中的,大多都是皇帝極力挽留下來的,估摸著就算他們抱著酒壇子上朝都沒人管。

座中自然也有不少相對年輕些的陪客,只不過這次純粹是文人雅客聚會,賀知章下帖子時就沒想起郭家祖父這麽個可有可無的宴飲氣氛組。

聽人來報說郭家祖父求見,賀知章還怔了一下,愣是不記得自己有沒有請他。

他旁邊的鐘紹京倒是想起郭家祖父來了,樂道:“是那個吹噓自己孫女五歲能書的郭敬之?”

既然人都已經到了,賀知章自是不會把人掃地出門。他邊讓人把郭家祖父請進來邊對鐘紹京說道:“誰看自家晚輩不覺得哪裏都好?你說你都多大年紀了?就別一天到晚這麽擠兌人了。”

鐘紹京恣意了大半輩子,老了更不可能為誰收斂。他哈哈笑道:“他不先吹噓,我自然不會擠兌他。”

座中有個叫張旭的,寫得一手好狂草。其母族出過虞世南、陸柬之等書法名家,輪到這一代便出了個名揚長安的張旭。

張旭比賀知章等人小了二十多歲,往常卻以平輩論交,聞言忍不住插話:“五歲能書又不是什麽稀奇事,不一定是吹噓吧?”

其余人靜了一下。

像張旭這種有家學淵源的,估計不可能理解別人為啥覺得這事兒很稀罕。畢竟對他們來說三四歲開始啟蒙都算是晚的了!

說話間,郭家祖父進來了。

知曉賀知章在宴客,郭家祖父一點都沒有“他們居然不帶我玩”的郁悶,反而油然生出種“真是來對了”的感覺。

人多好啊,人多正好都給他家孫女兒點評點評,還能順便喝點小酒,要不怎麽說來得好不如來得巧?他的運氣可太好了!

郭家祖父一點都沒有不請自來的尷尬,理了理衣袖便泰然上前向朝賀知章這位東道主見禮,憨笑道:“不知賀學士今日宴客,是敬之唐突了。”

賀知章道:“都是老友相聚,哪有什麽唐突不唐突。不過你來得有點晚了,得先罰三杯再說話。”

郭家祖父最不怕的就是喝酒,聞言欣然入座,端起酒杯仰頭就是灌。他可是當過地方官的人,哪裏會被喝酒難倒?照他說吧,這酒不拿碗都不夠帶勁。

見郭家祖父喝得痛快,眾人便沒為難他了,只鐘紹京睨著他笑道:“你既然不曉得這裏有酒喝,怎地這麽巧就過來了?莫不是又為了你那五歲能書的寶貝孫女兒?”

郭家祖父並不害臊,還真把自己揣來的文稿拿出來:“真教越國公說中了,我還真為我那孫女而來。自打上回得了賀學士所贈的書帖,我孫女兒一直潛心研習,前幾日她聽我提及幾處任地的重陽習俗,竟是親自替我記了下來。我就是想來討賀學士幾句點評,好叫她能沾沾賀學士的才氣。”

在座的大多是文人雅士,聽郭家祖父這麽一說都來了興趣。

賀知章命人過去把文稿取給他看看。

三娘年紀還小,反而不懂怎麽把字寫小,寫出來的字比別人的正經小楷要大上一圈。

這對上了年紀的人倒是挺友好,比如賀知章都七十好幾了,有點兒老花眼,看這樣的大字對他來說就剛剛好。

要說這字寫得有多好,那肯定談不上,只能說足夠整齊和清晰。考慮到三娘的年紀,賀知章對此持保留意見,他更多的還是關注文章內容。

正如郭家祖父說的那樣,這《見聞錄》寫的是郭家祖父在四處任地所見的趣聞,大多都與重陽節有關。整篇文章寫得十分淺白,只勝在清新逗趣,讀來時常叫人忍俊不禁。

縱讀全文便知確實不可能是郭家祖父代寫的,字裏行間都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小孩兒獨有的天真。

賀知章把文稿傳給鐘紹京看,轉頭讓人拿筆墨來,好叫大家都能寫上幾句點評或詩句贈給郭家這位聰慧伶俐的小娘子。

酒到酣處突然開始搞創作本就是文人聚會的必備環節,只是這次的主題居然源自於一個五歲孩童,大家都覺得挺新鮮,便都翹首等著上座那幾位把文稿傳下來。

鐘紹京把文稿看完,遞給旁邊的張旭,接著對郭家祖父說道:“你這孫女兒寫起文章來確實比你這個當祖父的強。”

郭家祖父知道鐘紹京曾經以一己之力得罪滿朝文武,好好一從龍功臣愣是落了個貶謫外地的下場,自是不會在意他說話不中聽這件事。沒看到當今聖上都憐他年邁體衰,許他回京養老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