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章 沐陽拋出誘餌,誰會上鉤?

時間悄悄而過,很快到了早上九點鐘。

今天,實際上並沒有什麽演講,主要是新會員注冊,企業家之間的私下交流互動才是大家參加年會的目的。

沐陽找個地點坐下來,和李舒福等人喝茶聊天,時不時地有其他老板加進來聊幾句,交換一下名片後才離開。

會場內除了各企業家之外,還有當地Z府的領導在打交道引資,以及服務的工作人員,媒體記者進不來,只能在外圍偷拍照片。

沐陽並沒有在武城投資,跟當地Z府領導不熟悉,當地Z府領導過來跟他聊幾句認識一下,然後離開。

現場這麽多企業家,不一定圍繞沐陽轉。

晚上有一場Z府晚宴,其余時間,都有機會接觸沐陽,沒必要非得在此時。

如果強迫性邀請,反而引得企業家反感,避而遠之。

最後一天,當地Z府會組織企業家到當地企業參訪,走訪產業園,如果有興趣,會有企業進行投資。

有的企業家如果沒啥興趣的話,可能只在武城待一天,接下來的活動不會再參加。

荔帆集團的尹銘善向沐陽恭敬問道:“沐先生,真的打算在國內建廠造悍馬EV?”

他已經七十四歲,所帶領的公司就像自己,如遲暮的老人一樣。

荔帆曾經是華國“摩托車之王”,不僅是西南地區第一家生產乘用車的民營企業,也是華國首家上市A股的民營乘用車企業。

前年,荔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實現銷售收入67.7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7.05%,產銷乘用車6.9175萬輛,產銷摩托車82.46萬台,產銷發動機193.94萬台,產銷通機51萬台,出口創匯4.28億美元。

這一切看上去很強大,但尹銘善知道自家事,他們沒有核心技術。荔帆汽車最大的特點就是善於模仿,並且售價非常低,甚至遠低於市場很多品牌汽車。

現在,尹銘善看到悍馬EV大賣,羨慕得不得了,這才是他最想擁有的汽車公司,對他來說,如果入土之前,能夠造出一輛大賣的汽車,那他沒有遺憾了。

荔帆銷售幾十億元,但利潤很低,不足10%。

他有一子一女,如今41歲的兒子尹喜負責公司的財務,只是能力一般,喜愛豪車,是國內第一位擁有布加迪威龍的人。

尹銘善再看眼前表情淡定,被周圍眾人簇擁的沐陽,再拿自己兒子與他對比,感覺不足對方的十分之一。

恨子不成龍,指望不上,尹銘善不想把讓兒子當繼承人。

他對沐陽恭敬,是真正的恭敬,對待這種頂尖科學家,真正做實力的,還比他強許多倍,不得不佩服,也希望從這年輕人身上學到一些沖破公司荊棘的路子。

“還能有假呀,他已經開始建廠了。”李舒福悠悠地說,轉向沐陽,問,“投了多少億了?計劃年產多少輛車?”

“15個億,年產至少十萬輛。”沐陽回道。

國產車工廠建在新工廠基地,占地一千畝,采用全自動化生產線,下多少訂單就生產多少,向零庫存發展。

汽車太占地方了,如果不這樣搞,一萬輛汽車就占兩三百畝地,最主要的就是占用流動資金。

在這個場合,沐陽沒必要太謙虛,更沒必要忽悠他們。

在場的都是企業家,有同行,星海集團投資多少,都能估個大概。

當然,沐陽也沒有說實話,實際投了十個億,因為生產線是自產的。所以說15億也沒錯,按照市場價來說,不算忽悠他們,七分真話三分保留,不算忽悠。

如果忽悠對方,一聽就覺得離譜,人家會覺得沐陽看不起他們。

不過,沐陽也不是什麽事都向他們說,一些不是秘密的事,說了也沒啥。

“哦,速度這麽快呀,從哪進口生產線?”尹銘善想不到星海集團動作這麽快,作為同行人,他分析過星海集團賣一輛悍馬EV大概能賺多少錢。

平均每台車的毛利少說有三十萬元!

五萬輛車就是一百五十億元,太誇張了!

而且預售幾個小時就這樣了,要是產能跟得上,新車能夠正常交付,一年賺幾百億不是問題。

星海集團真是做啥都火,而且供不應求,如果荔帆有一樣產品能做到這樣,尹銘善想都不敢想。

李舒福笑呵呵道:“好像,星海集團沒有進口別人生產線的習慣,他們都是自己研發的,我沒說錯吧,沐先生。”

“是這個道理,進口別人的生產線,難以達到我的要求。”沐陽笑了笑。

李舒福幫大家解釋:“買別人的東西,做不了世界第一,星海集團只好自己做,他們不屑做老二,哈哈。”

眾人向沐陽翹了下大拇指,沐陽只是淡淡笑了笑。

“佩服,星海集團的鉆研精神值得我們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