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三章 西征(第3/5頁)

雖說整個中原地區,在經歷赤扈人近二十年的慘烈蹂躪後,人口下降得厲害,但整個陜西行省還是有將近三百萬的人口基數在。

而黨項國最為鼎盛之時,總人口也才三百萬出頭。

作為黨項舊都所在的興慶府,這些年同樣遭到極其慘烈的摧殘,黨項貴族要麽被赤扈人屠殺,要麽被俘虜到漠北,因此一度人丁繁茂的西套平原此時也剩不到三十萬人口。

依托中樞源源不斷提供的物資支援,依托靈武行營五萬精銳戰兵,利用五年到十年的時間,將棲息於西套平原上的黨項人驅逐出去或強行遷到關陜腹地安置,同時從內地遷徙二十萬左右的民眾過來進行騰換,並非一個異想天開、不切實際的方案。

而待完成這一步,靈武行營的步騎精銳到時候就可以直接依托西套平原進攻賀蘭山以西、以北地區,不僅糧秣補給相比以往能直接縮短上千裏,軍事行動也將更為快速、直接,而非以往動輒上千裏、前途縹緲莫測的荒漠遠征……

紹隆十五、十六年,西線收復秦州、橫山之後暫時就沒有大的進展,同時期唐盤、顧琮所部則成功將北部防線推進到陰山南麓以及陰山以東的參合口一線,不斷壓縮鎮南宗王府在陰山附近的控制地域,楊祁業所部更是成功收復遼東南部地區,徹底瓦解掉赤扈人對原大燕東京遼陽府及附近地區的統治。

隨著漢唐對北方以及東北地區前後歷時千年的開拓,燕薊、雲朔以及遼東漢民比例都相當高,這也是大越立朝以來,對燕雲地區念念不忘的根源所在——契丹崛起之後,占據燕雲、遼東等地,也迅速自上而下實施漢化,大規模提拔漢人士子為官,實行漢俗漢禮,對漢民也采取積極的安撫措施。

因此大越與契丹對峙一百五六十年以來,北地的漢民對中原並沒有什麽強烈的認同感,反而認為契丹人建立的王朝也是華夏正朔。

契丹統治燕雲、遼東等地時期,漢軍也是其南部防禦大越的重要軍事組成力量。

契丹滅亡之後,鎮南宗王府、平燕宗王府南下,一個極為重要的征兵來源,就是從燕雲、遼東簽征漢民青壯。

不過,燕雲、遼東的漢民更多是隨波逐流的心態,對中原也不存在多麽強烈的排斥,甚至在文化認同上不存在任何的隔閡,更不要說敵對與仇視了。

因此在楊祁業所部成功收復遼東南部地區,當地的漢民情緒也是相當穩定的接受現實——更不要說之前漢軍、漢民對赤扈人此起彼伏的大規模反抗與暴動,乃是促使雲朔地區得到提前收復的關鍵性因素。

這也意味著遼東與燕雲十六州重新融入中原,要比河西這些漢民早就被黨項人、吐蕃人以及赤扈人屠殺、驅逐或藩化的地區,要容易得多。

雖說漢唐以來,都是從遼東出兵去征服新羅半島,但新羅半島北部群山環伺的險峻地形與惡劣氣候,也給歷朝以來對新羅半島的軍事征服帶去極其慘烈的代價。

徐懷更清楚隨著海航的日益成熟,水師從登州渡海,於新羅半島南部的平原地區登岸,乃是征服新羅半島更好的選擇。

因此在楊祁業率部征服遼東南部地區以及遼陽府後,徐懷就下令以楊祁業、燕小乙、楊霽等將吏為首,在遼陽籌建遼東行省,將統治秩序盡可能行之有效的延伸大鮮卑山深處。

遼東行省除了兩萬精銳步騎駐守,除了清剿北部不甘雌伏的部族勢力外,主要還是戒備、抵擋赤扈人有再次越過大鮮卑山東侵的可能。

出兵征服新羅並不在遼東行省的核心任務之列,必要時也僅需派出一路偏師,配合隸屬於山東行省的登州水師行動就足夠了。

遼東行省成立後,原燕薊行營隨之裁撤,約有兩萬精銳兵馬隨同燕薊地區正式納入河北行省管轄,而歸屬到河北行省兵馬都部署司帳下聽從調動,主要駐紮於朔州以東的蔚州,與雲朔行營、朔方行營,共同保持對占據漠南草原的赤扈人的軍事壓制。

整個紹隆十五、十六年,中樞更多的是往秦州防線、橫山防線傾斜各種軍事資源。

雖然到十六年底時,韓時良對橫山地區實施的漢夷騰換、清理策略執行都不到一年時間,涉及的範圍還是僅僅局限於橫山、白於山及附近地域,但已令以靜憚宗王府為首的西路虜兵深為忌憚。

雖說靜憚宗王府以涼州武威為駐藩地,但以青唐城為核心的河湟地區以及以興慶府城為核心的西套平原,實為涼州控扼河西的兩翼藩屏重地,若失其一,相當於斷其一臂。

西路虜兵不甘心西套平原為靈武行營所蠶食,紹隆十六年底於興慶府集結十萬步騎進攻橫山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