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人合(第3/3頁)

面對女神的詢問,彌羅並沒有回答,只是繼續看著未來的演化。

隨著時間推移,所有神祇都明白了彌羅先前要求在封神設置門檻的原因。

因為彌羅從一開始就給諸神下了限制,因此那些真正封神的偏向於人的神祇都有著自己的核心概念,例如復仇這個神職,在彌羅設定的未來之中,已經不單單是一種報復行為。

在未來的復仇之神的概念中,這個神職的核心概念也是在不斷的擴張,最初的時候可以是智慧生命最原始、最強烈、最自然的沖動,是生命的核心和動力之一,屬於個體對個體的一種情感宣泄。

但隨著發展,復仇可以是智慧生命對自己意志和力量的表達和釋放,在情感宣泄之外,也可以是一種理性的選擇。這個時候復仇就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也可以是集體的行為,外在體現也不再是個體對個體的情感宣泄,而是社會當中一切矛盾沖突的一種解決方式,其性質也不再單單是人性之中負面的表現,可以包容一定積極的向上力量。

也正是這種概念的升華,讓復仇之神不會受到願力的包裹,反倒是類似於定海神針一樣,確定某些概念的存在,並且確定某些概念的合法性。

明白這一點的老者,看著手中的泥板,突然笑道:“原來如此,神祇不單單是天人之間的過渡,也是,嗯,用你的話來講是人道內部的潤滑劑。這麽推算下來,農業、死亡、創造這類概念神祇,天生就在天人之間交織的產物,想來他們的概念也不單單是我等現在看到的吧……”

話語間,未來自動演化,顯露出農業、死亡、創造這類概念神祇的安排。

正如老者先前所言,農業、死亡、創造這類概念雖然更接近於自然現象,但其本身就包含了社會活動的智慧生命行為,在這些概念中,天人二者是相互混淆甚至相互融合,並無涇渭分明的說法。

這類神祇,在此方宇宙的過去也是有類似的存在,例如橡樹之父就在探索這條道路,試圖在文明和自然之間找到共存的點,甚至提出了【一體至衡】的理論。

但很可惜,這位自然之神最後更傾向於大自然本身,以至於其理念未曾在智慧生命中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