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章 新芯科技(第2/5頁)

英特爾也幫中興通訊做過芯片,這些幫中興通訊做芯片的組就是流浪武士組織。總之英特爾內部是這樣一個弱肉強食的世界。

這些各式各樣的內部組織,按照對公司利潤貢獻的重要程度,來決定能否排進10nm或繼續用14nm的多余產能。

結果英特爾的10nm難產,芯片設計團隊空轉。更重要的是CPU/Server/GT怎麽辦?只好繼續占用14nm的產能。

最慘的情況來了,TMG裏面負責制程研發的單位是TD(technology development).TD本來就處在人人過勞的極限狀態,以前14nm弄好了,主力就去10nm。留下一小撮工程師維護14nm,然後再分出一小部分精銳去7nm。現在14nm要繼續搞,還要搞14nm+,14nm++,14nm+++,也就是英特爾為人詬病的擠牙膏。

那分給10nm人數就少了,7nm就更少了。硬生生地就讓自己越陷越深。導致一步錯,步步錯。

而且14nm產能都給了公司的命脈CPU/Server,那其他的部門怎麽辦?日子還是要過,IC還是要出貨,為了求生路,大家就紛紛發難,勢力相對大一點的英飛淩無線部門就跳出來說,我們在英飛淩時代就是用台積電,合作愉快,讓我們繼續用吧。

AI團隊說我們的AI芯片不能等,有多少的數據等著我們訓練,英偉達都甩過我們好幾條街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用最好的制程,沒有英特爾的10nm就給我台積電的7nm。

一些幫Server系統做周邊芯片的邊緣部門說話都開始大聲起來,不給我們出貨,Server也出不了貨,大家要死一起死咯。

到了這種地步,英特爾沒有任何別的選擇,開放給台積電下單是不得已而為之的最後解決方法。英特爾作為一家上市公司,對股東有盈利的義務,但盈利不代表一定要靠自己生產芯片。

至於英特爾開始到台積電下單之後對本身公司體制產生了嚴重的副作用,CPU的生產莫名其妙也開始用起台積電了。

周新對這一段歷史非常了解,胡正明原本會去台積電擔任首席技術官,後來台積電的董事長劉德音在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裏只是胡正明的跟班罷了。

準確得說是周新對台積電的歷史非常了解,台積電的7nm制程代工,在最開始是強行推上馬的。

最開始完全是為了和三星搶單強推,按照代工價格以及那時候的良品率來看,連成本都收不回來,完全是靠彎彎政府補貼來抹平損失。

當然好處在於等熬過了最開始的階段,靠著市場壟斷,台積電的毛利率接近百分之五十,遠高於只做自家芯片設計的三星。三星也少量接高通和英偉達的芯片代工,但是英偉達和高通壓價特別厲害。

台積電和三星背後都有政府撐腰,政府寧願給予高額補貼都不會讓他們倒下。

英特爾就更如此了,英特爾即便自己的芯片生產環節虧損,靠台積電和三星能夠實現更高的利潤,他們也不可能放棄芯片代工。

因為三星和台積電位於的高麗和彎彎離華國太近,如果未來冷戰,這兩個地區都處於對抗的第一線,風險過高,阿美利肯會失去芯片來源。

這也是為什麽阿美利肯要通過各種手段或是逼迫、或是誘惑台積電去阿美利肯建廠。只是台積電被忽悠得一愣一愣,三星靠拖字訣無限往後拖延。

站在長遠的眼光看,周新更偏向於芯片代工和芯片設計分開的模式。強如蘋果,也要把芯片代工交給台積電。

唯一堅持下來的英特爾,它在整個生態上有極強的優勢,服務器裏的絕大多數軟件,像操作系統、編譯器、數據庫等等,全部是在英特爾芯片的生態上開發的。

這些都需要長時間的磨合和調試才能達到穩定的狀態。

如果換成其他公司的CPU,理論上應該是直接兼容沒有任何問題,但實操過程中肯定需要大量地調試才能到達生產的狀態。所以除非其他廠商的CPU,比如AMD實在好太多,否則公司沒有動力去換掉英特爾的CPU。

未來一些國家會出於國家安全的考量,把英特爾替換掉,這將給他們本國IT廠商們拓展了無限前景。

因此如果要采取英特爾的模式,周新將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個是強如英特爾走這條路都不算成功,周新同樣沒有自信。

在沒有系統的前提下,靠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控制從芯片設計到芯片代工所有節點的,更別提還要去攀登上遊的光刻機和高端材料。

涉及到的節點太多,采取創新型企業集群的方式可行性最高。

第二個問題是,周新在半導體領域表現得再優秀,也無法說服所有華國企業在這個時間點去搞國產設備和國產操作系統取代阿美利肯的it軟硬件。

因此政府適當傾斜資源,靠市場化培育起一批集成電路領域有競爭力的企業,在18年之前這些企業就能夠在半導體產業鏈上下遊靠自身能力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