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電源管理芯片(第3/3頁)

新芯科技給出的條件是2億美元入股,華虹以自己名下8英寸的生產線為資產注入新的公司,新芯科技願意承諾合資後的芯片代工企業每年銷售收入在20億元以上。

蔣守雷搖頭:“不不不,胡教授,你理解錯了我的意思,我知道新芯開出的條件很優越了。

我想說的是,華虹NEC的控制權在霓虹人手裏,這是因為我們有求於他們,但是即便如此,華虹NEC的控制權也沒有寫進任何的合同裏。

我們和NEC之間保持著一種默契,我們可以和新芯科技同樣保持這種默契。

新成立的華虹-新芯,新芯來管理這家企業,管理芯片生產,我們做不到寫進合同裏。”

一條8英寸的生產線,造價在7億美元到8億美元之間,整個華虹目前只有一條8英寸的生產線。

芯片制造就是如此的昂貴,即便周新也吃不消如此龐大的資產投入。

因此他和胡正明商量,能不能采取新的方式,和國企合作。

華國有很多地方都想搞半導體,想復刻矽谷的成功。燕京規劃了300億美元投入的北方微電子產業基地,這裏以首鋼為主要的承建方,首鋼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投入了13.5億美元,建一座8英寸的芯片工廠,包括兩條8英寸,也就是0.25微米的生產線。

當然首鋼後來把該計劃擱置了,然後把錢轉而投向了房地產領域,房地產成為首鋼的主營業務。

不僅後來,現在華虹前8個月的巨額虧損還是有些嚇到了其他想搞半導體的地方。

全國想搞半導體的地方都想再觀望一下。

但是不妨礙胡正明拿出來作為談判的籌碼:“蔣總,有8英寸生產線的不僅只有華虹,還有其他企業,像首鋼的8英寸生產線也即將上線,我們並不是只有華虹一家可以合作的對象。

包括申海還有中芯國際這樣的民營企業。

我們選擇華虹,是因為我們之前有良好的合作基礎,華虹在芯片制造領域有充足的經驗。

但是不代表華虹是唯一的對象。

我知道你的擔憂,新芯科技也有自己的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