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含金量(第3/3頁)

他們還沒有開始行動,不確定能搞定。

周新有一定把握,但是得抓住時間窗口,08年以後這件事就不好搞了,07年是唯一的時間窗口。

陳曉夏已經不懂了,不知道林本堅在說什麽,他只能微笑點頭,他想問的已經問的差不多了,隨便問了幾個問題後結束了采訪。

當天晚上七點的新聞節目就播出了新芯在光刻機領域實現技術突破的新聞:

“近日,在霓虹東京舉辦的半導體設備展上,來自我國的半導體企業新芯光刻機受邀參加開幕式,並在開幕式上展示了最新研發的40nm工藝制程光刻機。

該光刻機將芯片制程從65nm再次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也是我國企業首次在半導體領域攻克關鍵技術,引領世界半導體產業發展。”

該簡報後是林本堅接受采訪時說的話:

“意味著困擾業內長達二十年的光源問題得以解決,從90年代開始,光源波長就從365nm降低到了193nm,但是業界一直無法實現突破……”

該新聞在央媽播出後,一時間華國各大互聯網論壇和傳統紙質媒體上充斥著對新芯的討論和對光刻機的討論。

大家現在沒有世紀之交的時候那麽缺民族認同感,但是科技的突破依然能夠激起華國人的自豪感。

因為華國自近代以來,在世界各國競爭中吃過的虧歸根結底都來源於技術的落後,所以華國人對技術進步有著執念和極致的追求。

不管互聯網上怎麽調侃國內科研環境不行,科研氛圍不行,霍金來了也得站起來敬兩杯,這種調侃背後折射的更是大家對科研的熱情和對科研人才的尊重。

科研人才不應該遵從華國的普世運行規則,世俗歸世俗,科學歸科學,華國宗教的最大公約數一定是科學唯物主義。

華國外,新芯光刻機的突破影響主要在業界,半導體相關的企業都在討論這件事可能帶來的影響和半導體行業未來的發展。

而在華國,民間都在討論光刻機,堪比當年陳景潤研究出1+1=3之後民間一堆人開始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尤其在央媽的紀錄片播出後,民間一堆光刻機愛好者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