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第2/4頁)

等劉清遠洗漱準備好,正準備套車出去的時候,侍從連滾帶爬,一臉欣喜的沖了過來:

“大人!大人!有糧了!有糧了!衛家軍還糧來了!”

劉清遠先是一喜:

“當真?!”

但下一刻,他又不由擰緊眉頭:

“可朝廷一直未送糧草至衛家軍,衛家軍這糧……”

劉清遠一下子心情沉重起來,百姓遭了災後,他束手無策,只能去信給武安侯,看能否還糧。

可信才去沒多久,他就反悔了。

衛家軍過的什麽日子,他最清楚不過了,要衛家軍在這節骨眼上還糧,他實在於心不忍。

於是,這才有了反復無常的兩封書信。

可沒想到,武安侯竟然當了真!

“這可如何是好,這些糧食……只怕也是衛家軍將士們的命!”

百姓的命是命,可衛家軍的將士們,他們為了國,為了百姓在邊境浴血奮戰,他們的命也是命!

等劉清遠匆匆趕到之時,卻發現救濟棚的婦人們已經歡天喜地的洗米下鍋了。

“劉大人真有本事!咱們有糧了,不怕餓死了!”

而一旁的衛家軍將士們,看著這一幕也與有榮焉的挺了挺胸。

三千斤糧食,對於千人來說,省著吃可以度過五天,這也是武安侯經過計算,給出的極限。

可劉清遠看到這一幕,卻心亂如麻,這些糧食給出來,那衛家軍又該如何?

當天,劉清遠愁的坐不下,在屋子裏轉了半個時辰的圈兒,還是沒忍住讓人套了車朝軍營而去。

武安侯得知這個消息的時候,有些驚訝,但還是讓人請其入內。

在等候的過程,武安侯對徐瑾瑜介紹道:

“這位玉郡的劉太守,為人方正,是真正心懷百姓、社稷之人。當初我派人去各郡借糧,也是他先號召呼籲百姓捐糧的。”

正是因為劉清遠的人品德行,武安侯對於其還糧的書信才無法視而不見。

能讓那樣的人傳信,那也是被逼的沒有辦法了。

“竟是如此,那今日劉太守來此,不知所為何事?難不成,是災情又嚴重了嗎?”

徐瑾瑜說到這裏,眸中閃過了一抹擔憂,也不由眉頭微微皺了起來。

等過了冬,他與慶陽兄才要行此行勸耕的任務。但對於現如今的農耕時代,自然是要以人為本,倘若玉郡因為這場災情導致人口大規模減少,那可不是一件好事。

武安侯聞言也不由面色沉重起來,說話間,劉清遠已經至主帳外,等小兵通報後,這才走進來。

“下官見過侯爺。”

劉清遠沖著武安侯一禮,而後,徐瑾瑜也起身向劉清遠拱了拱手:

“學生徐瑾瑜,見過太守大人。”

劉清遠本愁眉不展,可看到徐瑾瑜的那一瞬間,只覺得眼前仿佛一下子大亮,世間竟有如此美少年!

“侯爺,這位是……”

劉清遠有些疑惑,能在武安侯的主帳停留,還是個少年,往常怎麽沒有一點兒風聲。

“此乃聖上派來與宣撫使同來的特使,今科解元徐瑾瑜是也。”

徐?

劉清遠在自己腦中將有名有姓的世家大族捋了一遍,可也沒有一點兒頭緒,只得客氣道:

“徐解元,久仰久仰!”

能以解元之身,被聖上委派重任,已經不是自己能琢磨透的了。

眾人寒暄一番後,遂進入正題。

“劉太守,此番來此,可是災民出了什麽問題?”

“勞侯爺記掛,災民目前傷勢穩定,重傷者約有三百六十人,輕傷者約六百二十人,另有一百余人因為外出得以避險,只是失去了避風之所,身體無虞。

現如今,救濟棚的秩序就靠官差與這些康健的百姓來維持,倒也勉強可以運轉。”

劉清遠一開口,便如數家珍般將救濟棚裏災民的受災情況,安置等一一道來,一看便知是費了不少心思的。

武安侯聽的也不由暗暗點頭,而隨後劉清遠說完這些,看向武安侯不由苦笑道:

“不過,侯爺這突然的送糧,倒是讓我有些心中不寧了。”

劉清遠說著,看了一眼徐瑾瑜,還是低聲道:

“您就沒問問,朝廷什麽時候才能撥糧給您?當初七郡捐的糧食,能讓衛家軍撐到現在已經快到極限了,您怎麽還……”

劉清遠說著,聲音卻微微打顫。

他就怕,那些糧食也是將士們的保命糧!

“朝廷的糧啊……就快到了!”

武安侯也看了一眼徐瑾瑜,如是說著。

隨著武安侯這話一出,劉清遠原本因為擔憂而發紅的眼眶裏,一顆含著,懸而未落的熱淚終於不可置信的落了下來。

“侯爺,您,您說什麽?”

劉清遠的聲音已經不由自主的打了一個磕巴,可還是一錯不錯的盯著武安侯。

而武安侯這時那因一直嚴肅端方,愁眉不展導致眉心擠出的川字紋也在這一刻舒展開來,他的聲音別提多暢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