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一章 論戰(第2/5頁)

這也就導致這篇揭帖的殺傷力,無形中對朱棣小了很多很多,哪怕有人給他翻譯,但翻譯出來的梗,跟自己了解到的,肯定就不是一個味兒了。

所以姜星火認為,朱棣對此的直觀理解就是,這就是一份單純的匿名信,用來表達對推行嚴法整頓吏治不滿情緒的。

事實上也確實八九不離十,之所以朱棣在紀綱那裏當了一次壓力怪,純粹是因為朱棣最近心情很不爽,倒不完全是被這封揭帖惹得。

“這件事情國師覺得應該怎麽辦?”

朱棣還是一如既往的幹脆。

他現在滿腦子都是“回家”、“砍蒙古人”的事情,對於朝政,已經不太上心了。

只要朝廷能在現有的變法框架下平穩運行,姜星火能給他源源不斷地搞來錢供他營造北京城,供他北征蒙古人,其他的事情都不重要。

就算放權給姜星火一些又能如何呢?

朱棣登上皇位的最大經驗就是,兵強馬壯者王之。

這個世界,誰的拳頭大,誰是老大。

只要姜星火不碰軍權這個紅線,那麽哪怕在廟堂上的勢力再大,朱棣認為想要收拾,也不過就是一翻手的事情而已。

畢竟,當年的胡惟庸,那可真是滿朝黨羽,比姜星火這種在廟堂上的弱勢方,可要恐怖的多得多了……那時候大明江山,不知情的人看了,還真以為姓胡呢。

可結果又是如何呢?

手裏牢牢地握著軍權的朱元璋,一聲令下,直接把胡惟庸一黨連根拔起,一個不留。

所以,朱棣的態度也就不難理解了。

而且不管怎麽看,現在的姜星火還是弱勢方,勢力還是很弱小,對於完全在控制中、又能幫助自己變法搞錢的姜星火,朱棣沒有理由去做不理智的事情。

因此,君臣之間一直維系著合作的方式。

朱棣也很清楚,姜星火確實跟別的臣子不一樣,姜星火並不是忠於他,而是忠於整個華夏,姜星火也不怕死,他只是怕自己無法帶領華夏繞開他所看到的苦難。

雙方既然還是維持著高度合作、高度互信的態度,那麽這封揭帖想要起到的效果,就可以說是接近於零了。

姜星火確認這一點後,說出了他的計劃。

“胡儼無罪,經過調查後,希望陛下釋放胡儼,然後在國子監內,針對吏風、世風、學風的問題,選齊各方意見的代表……至於如何選擇,也可以通過投稿來進行公開的交流,刊登在《明報》上預熱。”

“這揭帖呢?”

“抓住根本,這些細枝末節自然不再要緊。”

對於揭帖,姜星火的態度跟紀綱是一樣的。

揭帖只是突發事件,屬於煽風點火的性質,根子上還在於不同意見所摩擦出來的火苗,只要火苗熄滅了,任由你在旁邊怎麽煽風,又能如何呢?

暴昭余黨,慢慢抓就是了。

現在關鍵的問題在於,歷史的大勢和時代的洪流,已經推搡著所有人,不由自主地來到了這個節點,新舊兩種思想互相沖擊,就必然會引發矛盾,這是世界的客觀規律之所在,並非人力所能如何。

面對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解決問題。

姜星火不打算逃避,因此,這時候最佳的辦法就是釋放胡儼,然後進行非官方場合的討論、交流。

這些思想沖突是不適合放到朝廷上來吵的,因為這跟奉天殿廷辯是否解除海禁、是否廢除“重農抑商”不同,最主要的整頓吏治是原則正確的事情,在廟堂上沒什麽可爭論的,需要爭論的是上至廟堂、下至市井,整個大明的思潮風氣,究竟什麽是正確的,什麽是錯誤的,吏治只是最上層的引子。

“國子監內?那就直接在孔聖人像前面吧,把孔希路也叫過去。”

朱棣對孔子並沒有什麽尊敬之情,他只是將儒學當做一枚棋子罷了,這枚棋子有用就用,沒用就扔,對於他這種野心勃勃的帝王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影響,他需要的是穩定,至於用誰的理論治國,法家、道家、儒家……有什麽區別呢?

“只是這件事情,若是輿論上有所逆轉,怕是也不好收拾。”

朱棣微眯雙眼,神色變幻。

這件事情,他倒不是覺得姜星火做不到,可這個節骨眼上,卻又不能出事,否則耽誤北征,要是按他的意思,其實讓錦衣衛出動抓人,然後壓下去,就當無事發生,任由輿論怎麽說都無所謂。

這種當然也是辦法,而且更保險,更不要臉。

而姜星火的對策,則是不能完全保準成功的。

一旦吵不贏,那朝中大部分官員都在整頓吏治過程中或多或少受損,難免會引發動蕩

而且,如今京城內外各方勢力犬牙交錯,一旦動蕩,勢必牽扯太多的利益,如果不能妥善處理,後果就算不說不堪設想,也可以說又捅出個爛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