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人才是最重要的

福建泉州府,清源山紫澤書院被稱作清源洞。

嘉靖四年秋闈已經考完,清源洞內,三個舉人剛剛拜謁完恩師。

“去看看志輔?”

“去吧。他啊,也是心太雜了,今科才沒中。”

“怕是又在趙先生府上。”

三個人的心情都不錯,一個是第二次去參加會試,兩個是今年新中的舉人。

一路來到泉州府內,路過一處裏面正在叮當作響的宅子,其中一人嘆了一口氣。

“蒲氏余孽紛紛伏法,趙先生想必是高興的。俞世伯在外奔波一年了吧?”

“若俞世伯沒領這差事,能在家好好督促志輔,他也許便中了。趙先生的兵書就真令志輔這般著迷嗎?”

“那位荊楚長劍一樣令他著迷。”

三人一路談笑著到了一處僻靜的宅子,通傳了姓名之後,果然從門內出來一大一小兩個年輕漢子。

“道思!”那年齡偏大的漢子身長面闊,此刻一臉驚喜,對這三人之中最年輕的尤其感到驚喜,跟另外兩人也行了個禮之後就問,“你們怎麽來了?”

“啟程在即,自要與你們道個別。今夜聚一聚,明日我們三人就要進京赴考了。”隨他們兩人進了院中,看到站在正堂門口的一個瘦長中年人後,三人又行禮,“趙先生向來可安好?”

“甚好,多謝,看茶。”那中年人話不多。

“我們三人料想志輔就是在趙先生這裏研習兵書。志輔,本盼著今年能與你一同進京應會試的。”

“道思四歲能誦詩,十七歲中舉,來年必定聯捷。為兄武人出身,豈能相提並論?趙師於兵法之道有鬼神莫測之機,我正該勤勤研習。”

這個虛歲十七就中舉的名叫王慎中,字道思,此刻聞言只能謙虛搖頭。

擡舉他的人是泉州衛前千戶所中一個世襲百戶家中長子,名叫俞大猷。

“世伯追拿蒲氏余孽,還未回來復命?”王慎中問了一句之後,就看了看那個中年人。

這人叫趙本學,實是宋朝宗室之後。隱居於泉州的他,對於皇帝去年就下旨盡誅蒲氏余孽應該頗有一泄舊恨之喜吧。

精研《易學》、著了《韜鈐內外篇》和《孫子注解》的趙本學,是泉州當地頗有名望的人物。

俞大猷點頭稱是,他那升任了副千戶的爹今年就一直沒回泉州。

幾人熱烈地談論著,而後三人也向趙本學請教起易學來。

泉州有數個易學名家,泉州士子科考時多選擇五經中的《易經》。

此刻王慎中請教完一些之後就道:“可慮者,不知明年禮部會試是否仍如舊。聽說廣東、山東兩地,鄉試考法已經與諸省有異。”

王慎中還很年輕,但另外兩個要一同去應考的不免有些憂愁。

明年也許是會試考法不會大改的最後一科了,但不會大改,不意味著不會小改。

趙本學對此不予置喙,倒是俞大猷鼓勵著他:“以道思之才,去了京中拜訪一下懋貞和集齋先生,旬月便無憂矣。”

幾個人一邊吃茶一邊聊天,過了一陣之後卻忽然有人尋來。

“志輔,快回家。你父親……”

看到這鄰居臉色有異,俞大猷心裏一驚:“家父怎麽了?”

“……節哀。”

俞大猷臉色一白,王慎中等人也大為意外。

難道追拿蒲氏余孽也能出了意外?

只是這樣一來,俞大猷怕是要承襲父職了。而武官之後若不能在襲職前就科舉出仕,後面就只能累功升遷、又或者去考武舉了。

在海南瓊山,秀才出身的張楫去年被召回京之後,今年又回到了廣東。

瓊山新修好的書院裏,任官瓊州府學正的他來到了這個與縣學、府學有些差異的皇明小學院。

這是瓊州府皇明小學院第一批學生入學的日子,學生很多。

與成熟的縣學、府學、國子監體系不同,這皇明小學院是要靠考、而且要交一點學費的。

但是廣東已經很清楚,將來必定還是要考新學的,而年幼的孩童只怕到這裏就學更好。

學生之中,也有家貧的。張楫有資格給出十個免除學費的名額,選拔貧寒子弟。

他是靜嬪的父親,他沒必要去用這個身份和這點權力做什麽。女兒已經有孕在身,張楫回京期間看到了女兒的變化,與他長談過的皇帝也讓張楫明白了這皇明學院體系的重要性。

主持完這入學之儀後,張楫把他給出名額的十個孩子都叫到了跟前。

“四年學成,過了結業大考便是秀才,做了秀才便能出仕任官。你們都是貧家子,既能入學踏上青雲大道,萬不能懈怠。”

虛歲十二的海瑞拘謹又認真地回答:“學生記住了!”

廣東今年要進京赴考的正榜舉子和往屆舉子也在準備啟程,京城裏,唐順之卻能悠哉悠哉地在國子監裏靜等來年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