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陛下何意修玄?

在朱厚熜心裏,大明的將來千頭萬緒,難之又難。

糾結了數日之後,他也放下了。技術的進步本來就是以十年百年為單位的,對許多專業技術一竅不通的他,思考的著眼點都是遠景。

如今第一步,做好現有經驗的總結和推廣就是足夠有益於大明的事。

剩下的,要交給教育,要交給時間。

第一步要總結推廣的經驗,自然是與農業有關。

養心殿內,隨後數日都會迎來老農,還有明報行的一個記者在場。

這詞自然是朱厚熜提出的,而現在經常跟著朱厚熜跑的記者,是嘉靖二年的進士趙廷松。

他覺得挺怪的:一邊是正在籌備的臘月十五拜相典禮,一邊是奉召來養心殿介紹經驗的皇明大學院農學院供奉,還有順天府奉召尋訪請來的老農。

朱厚熜要聽,他得確實了解如今民間耕作的實際情況。

在皇帝面前,等到他們熟悉了這個氣氛,發現皇帝是真的在認真聆聽之後,這些農事好手才漸漸放開拘束,敢說些東西了。

“……這壟作法,也不都是好用,那要看是什麽田。”現在他們就爭了起來,“高田要種溝裏,耐旱!低田要種壟上,防澇!”

“那南方都是水田,怎麽辦?”

“南方也有旱地啊!”

趙廷松聽著聽著,忽然對皇帝說道:“臣讀《漢書·食貨志》,漢時搜粟都尉趙過曾有代田法。圳垅相間,次年圳垅相替,其中也有上田棄畝、下田棄吠之言。播種於甽中,苗生葉以上,稍耨壟草,因隤其土,以附苗根。每耨稍附根,比盛暑,壟盡而根深,能與風旱。”

老農們聽得暈乎乎的,朱厚熜點了點頭:“可見自古便有此法,只是不曾好好傳授天下。你說話簡單點,讓這幾位老農聽得懂。”

趙廷松汗顏點了點頭。

這還不是因為看書的時候見到個趙字就留了心,現在憑借過人的記憶力想表現一下,卻被皇帝稍微敲打了一番。

“……陛下,這法子雖然好,卻很費力,非得不懶,年年肯賣力氣才行。”有個老農又道,“如果家中沒有鐵犁牲畜,那就更難。只要能好好伺弄莊稼,一畝地好的話,能多產一兩石哩。水田俺們不懂,大概另有好法子。”

“沒事,就像老皮說的,南方也有旱地。”朱厚熜點了點頭,“鐵犁,牲畜,這兩件事朕記住了。”

他們說的是一種把地犁成一壟壟,每年在壟上和溝裏進行輪作的法子。既好保持地力,也能防旱抗澇。農學院的供奉更說,種在這樣的壟上,那洋薯似乎能結得更多,大略是因為土松、透氣。

但要這樣子去精耕細作,確實更耗人力。

大明不缺勤勞的農民,只不過以民間真實的情況來看,還真不是家家都能有牲畜和鐵犁等好農具。

誰都知道這些好,鐵制農具出現也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只看佛山鐵鍋,一口大鍋價格一兩五錢銀子,就知道鐵制農具真正在民間的普及率是不會太高的。

朱厚熜有心技術和工業,腦海裏也有一本賬。

大明官營的冶鐵廠不少。從實錄和會典中統計的數字,還有六部統計上來的數字,大明現在官營冶鐵廠一年產鐵有一千余萬斤。

除此之外,還有以廣東佛山為代表的民營冶鐵。

大明如今的鐵課是每萬斤納稅三分銀。而去年,從廣東收上來的鐵課銀子是一萬兩出頭,比往年多出了兩千余兩。

新法讓廣東冶鐵人家不敢再多逃課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可以證明廣東一省的民營冶鐵產量就是一個三千萬余斤的水平。

要想在全國真的做到鐵制農具的普及,總計又需要多少鐵呢?

還有軍器和其他各種用鐵的地方……鋼鐵是不嫌多的。

牲畜更是農戶家裏最重要的資產之一,朱元璋同志早年間不就做的放牛工作嗎?

“再說說肥的事。”朱厚熜又問到新話題。

“這個老漢知道!”有人踴躍地說,“除了糞肥,草灰、河泥、墻皮,都能堆成肥料!還有漚肥,傳了幾百年了,就是少有人能那樣耐心。”

“鳥糞最好!俺家裏,娃兒上山找柴火時,俺定會叮囑他們刮鳥糞帶回來!”

趙廷松目瞪口呆地聽著他們在這堂堂紫禁城中的養心殿裏大談各種糞,進士出身的心靈受到了極大的沖擊。

但皇帝認真地聽著,然後還感慨:“我大明百姓勤勞至此!”

這些老農之所以能被尋訪推薦到這裏來,真的是家家都辛勤無比。

除了耕作經驗,在收集利用肥料這一塊那真是全家都有意識。聽他們的意思,農村裏這樣的情況也不少見,很多人家都已經在盡一切辦法收集各種作為肥料的產物了。甚至於盡量在自家糞坑裏拉屎拉尿,如果在外面也得想辦法帶回來,絕不便宜人家的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