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沸騰的大明

殿試剛剛結束,今年的武舉鄉試恩科已經陸續在一些地方開始舉行。

大明的武舉制度早已確定,正德年間的規矩是:武舉人,各地都配了額度。

首先是親軍系統,兩京都有武學,親衛軍裏有大量低層的總旗、小旗官以及還沒長成入職的舍人、舍余都有參加資格。兩京武學,名額五十;其他未入學的在職總旗官、小旗官、舍人、舍余,共二十個武舉人名額。

然後是南北兩直隸諸衛所,特殊的遼東、萬全、兩都司,加上最靠近邊疆的山西行都司,都有三十個名額。其余各省及其他專設的行都司、留守司,名額在十到二十個不等。

最後則是民間,舍人是軍官子弟,舍余是軍籍家庭中的其余男丁。這民間,指的是軍籍以外的人。這樣身份一同參加的武舉鄉試,南北直隸各有二十個武舉名額,其余諸省各十個。

武舉鄉試的籌備需要時間,最先動起來的,自然是最早知道消息的北京親軍體系和北直隸、山東、山西、遼東、河北等等這些近的地方。

張孚敬很清楚皇帝將來要開疆拓土的雄心,已經“毀了”曲阜孔家的他,如今顯得更加“野蠻”。

“孫武、孫臏、吳起、田單、蒙恬、彭越、陳湯、諸葛亮、太史慈、於禁、王猛、李勣、秦瓊、程知節、辛棄疾……”張孚敬嘴裏滔滔不絕地說出這些名字,而後在山東新籌建起來的省務會議上說道,“本督來到山東年余,深感山東百姓實在深明大義,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此等人傑地靈所在,恰逢大世,正是英雄輩出之時!”

頓了頓之後便道:“今非昔比,軍制在改,武舉、武進士、武狀元,哪個不比以前更可稱前途遠大、光宗耀祖?今年鄉試恩科,諸衛將官大比,山東豈甘寂寞?陛下之天恩、聖諭,務必宣至諸衛、諸府州縣。其余不論,只要取中武舉,便是會試折戟,山東營將、治安司局署,本督也會留足至少十五個官位,七品至五品不等!”

戚景通聽得兩眼發亮。

高品官員,雖說張孚敬沒這個權力直接任命,但那低品的,只要他和張孚敬一同舉薦,便堪稱穩得很。

山東是新法第二個試行的省份,衛所改為向募兵的山東營和治安司兩個系統分流,山東也是第一批。

高官厚祿為賞,於他們來說,都是提攜之恩、收攏人心的好工具。

只要在山東的武舉鄉試裏冒頭了,那就是很不錯的起點。如果武舉會試再中,那更不得了。而若殿試奪魁,更入了天子青眼、武英殿賜宴!

會議開完,是要各級官員分軍民兩條線先去宣傳,讓人報名。

山東民風彪悍嗎?

不能簡單地這樣說。張孚敬那句話說得很對,山東是文教昌明之地,其實百姓很守禮、很服管。因此,忠義文化也很足,若出於公,山東人並不畏戰。

只要皇帝和朝廷為從軍這條路挖寬了上升的通道,實在有大量底層的官兵和百姓願意試一試。

但從了軍,便是軍籍。

軍隊系統裏的宣傳好說,針對普通百姓的宣傳,仍舊面臨著相當大的懷疑。

“如今鄉試不也年年都有恩科嗎?當兵哪裏是好出路,你沒見中了個秀才,想當官可以去縣裏,不想當官也好做個鄉賢!”

面對自家半大小子興沖沖地回家說這個事,老父親氣不打一處來:“若考中了,家裏代代都要有男丁從軍!陛下和張督台為什麽開這麽高的賞格?要賣命的!老子還指望你傳宗接代,別哪天就死在外面了!”

“……可以去縣裏治安署啊。”

“別聽那些鬼話!官那麽好當?咱家有什麽門路?有什麽關系?說得好聽,還不就是縣衙裏的班頭小吏?聽老子的!縣尊老爺面前,秀才都比千戶老爺有面子!千戶老爺,那可是正五品!”

重文輕武這麽多年了,這樣的場面不知道在多少地方上演著。

年輕人有熱血,年老的閱歷多。

民間百姓的鄉試是由布政使司參與組織的,山東布政使安排了人專門忙這件事。但時間來到了四月初五,距離武舉鄉試舉辦的時間已經只有一個多月了,各縣的報名情況仍不容樂觀。

還得留下考試組織和考生趕到濟南的時間,實際的報名時間已經不足二十天。

“藩台,多的只十余人,最少的還只有五人。不說千裏挑一,難不成我們這十個名額,便只從這總共百余人裏選出?”

從歷年每一科武進士整個大明都只能選出數十人就看得出來,武舉一向有多麽不受歡迎,基本上都是衛所體系內某些有上進心的或者想鍍金的官兵才會去去參加。

現在哪怕給出了很誘人的賞格,但面對同樣“擴招”了的文舉,武舉仍舊受著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