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上帝之鞭3.0

北征大軍的消息隨後正式地到達了京城。

君臣對俺答的判斷落了空。

而這個消息,勢必極大影響大明剛剛確定的諸多布置。

峰回路轉,夏言再度激動起來。

國策殿外,重臣正陸續到來。

絕大部分人臉上都是喜色,那是與有榮焉的驕傲,劉龍、嚴嵩甚至與張孚敬小聲商議著要不要曉諭天下、歌功頌德。

楊慎也相當放松,一年多以來臉上總算有了發自內心的笑容。

徐階在禦書房裏等著皇帝動身,但皇帝一直坐在那裏眉頭緊鎖。

從他的臉龐上,徐階感覺到的是一種迷茫。

這很罕見。

皇帝因為越來越難以殺傷俺答的有生力量而高興不起來,那十分正常。但北虜聞風而退,那已是徹底畏懼了大明,為何有這種迷茫不知所措的感覺?

就在這時,陸炳請見。

“進來。”

陸炳到了面前之後,朱厚熜開口問:“有數目了?”

“回稟陛下,有了。”陸炳很認真地回答,“自設外廠以來,多年間北面折的直系人手共計五十七人。證據確鑿已經身死的,是四十三人。”

朱厚熜點了點頭,沉默了許久才開口:“知道了。去吧,去國策殿。”

徐階發現皇帝臉上的迷茫消散了一些,似乎確定了什麽事情。

原來他只是在等陸炳的回報。

外察事廠在北面折損的直系人手數目,與這件事有多大的聯系?

到了國策殿,先是群臣道喜。

“臣等恭賀陛下威震漠北,王師所至,韃虜望風而逃。大明軍威日盛,北患可稱絕矣!”

三路大軍直撲廣武鎮,撲了個空。

繼續前往臚朐河一帶的汗庭,又撲了個空。

他們不敢再冒然深入,哨騎四出。往東、往西、往北,終於發現了諸多蹤跡。

往西遷徙的痕跡最明顯,也有往北的。

至少此刻,他們活動的範圍與大明已經推進至陰山和大沙窩一帶的北線都相隔兩千裏。

武將們的拳頭打了個空,文臣們卻很高興。

哪怕開春後的北征是勞師而無功,至少一能少花不少犒賞銀子,二也證明了俺答堅定避大明鋒芒的心思。

毫無疑問,最少也是熬死大明如今雄主的戰略。

而朱厚熜才虛歲二十七,所以大明北境豈非至少有數十年太平?

他們是這樣想的,朱厚熜讓他們也入座之後才搖了搖頭:“北患哪裏絕了?今年北征勞而無功,耗費頗多。春夏天暖,北虜躲遠一點也不是不能活。等大軍班師,秋冬他們又回來。若年年北征,他大可虛耗大明糧餉。坐視不管,他已收服諸部。休養生息十年後,必有數十萬精騎。”

嚴嵩小心地說著:“陛下文治,更甚武功。大明再有十年,又豈是如今可比?若俺答當真自恃兵強馬壯主動來攻,正合大明之意。北虜再有南侵之時,便是滅族之日。”

朱厚熜知道這是他們樂觀的原因。如果是拼發育,按照大明如今的勢頭,又何必怕北面的敵人呢?

楊慎更是說道:“再有十年,臣等定然可以誇口一句,大明是當真能國富兵強了!”

朱厚熜擡起了手:“俺答既然一心避戰,朕也不會為此憂心,時時想著大舉北征一絕虜患,卿等勿慮。”

夏言立刻說道:“大舉北征自是不必,然燒荒擾北,防範韃子精騎寇邊劫掠,仍不能輕慢!”

強敵只是暫避鋒芒,不是不存在了。

只要強敵還在,軍務會議就仍舊很重要。

在大明君臣心中,周圍諸族,只有北虜可稱得上是心腹大患。若是北虜當真被絕了後患,大明還需要如此重視軍務嗎?

這倒不是說夏言想要養虎為患,只不過他在這個位置上,整個軍方的利益也要求他去說一些話、做一些事。

勛臣武將們過於貪功了,他要負責拉住韁繩;但若真覺得天下太平了就要大舉削減兵額糧餉、合並衛所,那他也需要據理力爭。

朱厚熜沒有接話:“朕只是在想,俺答不會看不清這一點。難道他起兵反叛,只為了做個汗庭之主東躲西藏苟且偷安?一味避戰,下下之策,不是智者所為。”

在國策會議真正開始討論俺答如此膽怯帶來的大明對外對內政策該怎麽調整之前,朱厚熜仍舊要統一大家的思想。

這一回,必須判斷清楚俺答究竟打的什麽主意,才不至於將來應對失措。

張孚敬先開了口:“歷來中原強盛之時,北虜要麽苟且偷安,要麽遠遁。俺答自然並非不智,無可奈何爾。”

“說得沒錯,要麽苟且偷安,要麽遠遁。”朱厚熜也認可,“朕回京前,有一被擄漢民來投,說了不少事。”

他提起了馬芳,轉述了馬芳所說的俺答攻打察哈爾、收服諸部時的過程和言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