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何不食米?

在那些來過大明幾回了的諸國使臣面前,嚴嵩已經是個老熟人了。

印象中,這位大明重臣就沒有離開過大明中樞。

實際也確實如此,從浙江回京後,嚴嵩做了三屆尚書、兩屆國老了,如今是他本人的第三屆國務大臣。

領的是禮交部事。

今年不辦萬壽典儀,今年的主題是大明作為宗主國邀諸藩使臣訂立公約。

因此選了個特別的會場:天地壇。

和後人的印象不同,此時的天地壇沒有分開。

因為皇帝不同了。

歷史上因為嘉靖帝的大禮議,恢復了天地壇分祀的舊制。於是在嘉靖朝,才新建了後來的地壇,原先的天地壇裏也建了個圜丘,祭天改在圜丘舉行,天地壇因此改名天壇。

現在,天地壇雖仍舊不小,卻遠沒有後來的大。

東、北、西均稱天門,南門卻名為永安。而原先的主建築大祀殿,則名祈年。

這也是那一輪皇城重新規劃修建之後的結果。

同樣,原先天地壇西南角的齋宮建築群擴大了一些。

過去,這裏是皇帝齋戒專用宮室。建於永樂十八年的齋宮總占地面積近四萬平方,專供皇帝親自祭天時提前到這裏來齋戒三天。

而齋宮的西南側,還有神樂署。這神樂署與齋宮同時建成,初稱神樂觀,是演習祭祀禮樂的場所。

如今禮交部下設了曲藝司,神樂署在如今已經有了新用途:通驛局如今最高档的旅舍:大同館。

原因無他:擴建北京城的過程當中,天地壇周圍土地可以發賣,這周邊如今著實聚居了大明最富裕的一群權貴。

他們這樣的人,往來自無白丁。尋常而論,貴客自該延請入府客居。但同樣的,也有專門入京結交顯貴的人,若能在這周邊有個地方住下,那自然就方便多了。

於是,從北京南面的永定門進來後不遠,往東就有一條大街直通天地壇永安門。

而這條街便成為了北京城如今新興的一條“奢侈街”。

南北精品、高端酒樓、茶樓、戲樓,這條街上多得很。

現在大同館被禮交部包圓了,開始陸續入住各藩國使節:只允正使、副使等入住,隨員安排在老的會同館。

定安街上,一時多了許多奇裝異服的外藩使臣。

琳瑯滿目的貨物讓它們看花了眼,而瞧熱鬧的勛戚二代或重臣子嗣們在這定安街中的茶樓、戲樓打發時間時,有人就笑著調侃:“嚴國老也是精於財計啊。雖說讓這些外藩使臣住在大同館,禮交部要多花一些銀子。但這些鄉巴佬到了這定安街上,兜裏還能留下金銀嗎?”

“話不能這麽說。這些年但凡有外藩使臣到了京城,甭管住在哪,誰又不是花光了銀子才回去的?在京城,如今只要兜裏有銀兩,就不愁沒地方花。再說,來的每每都是什麽王子、重臣甚至國主本人,哪個又是節儉的主?”

“聽聞這次,陛下要親自祭祀天地,而後再與諸國使臣在天地壇會談?”

“那公約到底是什麽內容?”

定安街上,尚元和毛龍吟正在漫步。

他們是昨天到的,路上本來還想著是不是可以試乘一下去年回去的使臣說的蒸汽火車。但是,他們是經運河一路抵京的。從通州入北京城,也只坐了馬拉車廂。

現在在大街上,兩人停駐在一家名為“金記珍糧”的店門口。

停在這裏,是因為他們發現這條街上售賣各種精致奇巧貨物的店很多,但糧店還是第一家。

知道了居住於這一帶的人非富即貴,家院很大、仆人眾多,買糧這種事自然無需通過這樣的糧店,而是該有人直接送到府上。

“二位客官,還請入店細瞧。我們金記珍糧店裏,賣的可都不是尋常糧食,這可都是農學院供奉們在皇莊精心試種、再由我們金記糧油廠奉旨試制的,大明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毛龍吟先走了進去,帶著尚元像是帶個孫子。

奉旨試制這幾個字可就分量極重了。

他們剛進門,只見又一管家模樣的人走入了店中,直接就說道:“金掌櫃,我家老爺昨日試了試你說的那玉米羹,贊不絕口。你這還有多少?我們鎮遠侯府全要了!”

毛龍吟聽完心裏一驚。

如果他路上做的功課沒有錯,所謂鎮遠侯,那是幫助如今大明天子平定了剛繼位時叛亂的那一家。當時升為了國公,是嘉靖朝的第一個新封國公。

還有,玉米是什麽?

櫃台後面,一個人迎了過來:“哎呦,顧大管家,這玉米還是去年葡萄牙大使到京城陛見時才隨船帶回來的。歷經一載,如今皇莊那邊也才產了一丁點。若不是我家老爺這麽多年往皇莊供肥兢兢業業,如何能分得一些。實話實說,那些也只是不適合做種子的次品,我這才先給諸位老爺家都送了些,不敢談價錢。再多要,哪裏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