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三章 軍事管制管到了太空區域?開什麽玩笑!

光壓發動機的太空測試,進入到了最後的準備階段。

團隊專注於小型飛船的完善工作中,航天局所制造出的小型飛船,也只提供了超導電池、霍爾發動機的聯合構造,以及基礎的電子控制系統。

小型飛船所使用的電子控制系統,是基於衛星的控制系統修改研發出來的。

小型飛船的體量決定其無法安裝一級雷達信號接收器,必須要使用常規的通訊信號作為控制手段,還需要增添釋放和回收部分。

釋放,也就是小型飛船起飛,脫離高壓發動機的艙室單獨運作。

這方面倒是很容易。

小型飛船自帶動力,直接在打開運載艙室起飛就可以了,甚至比航空母艦進行飛機起降還容易,因為航天母艦的飛機起降需要加速,小型飛船是在太空中起飛,對起飛速度並沒有要求,直接加速脫離就可以。

回收,也就是小型飛船降落返回運載艙室,就需要仔細研究了。

在過程中發生大的碰撞,很可能會造成運載艙室以及小型飛船的損壞。

團隊進行了很長時間的討論,最後決定從兩個方面入手,一個就是給小型飛船添加降落支架,支架可以牢牢抓住運載艙室內的固定杆。

另外,也對運載艙室進行了改造,讓固定杆周邊地面、艙室內壁,具有一定的彈性和抗高溫特性。

這樣一來,小的碰撞就不會造成影響。

電子系統方面也需要很精細的研究,小型飛船控制起來並不容易,尤其是在龐大的太空中,關聯到電子操作就會非常的復雜,還需要具備自動回收控制功能。

“最好能做到,幾個按鈕就可以對小型飛船進行控制。”

“測試計劃是讓小型飛船脫離光壓發動機環繞地球一圈,再控制返回運載艙室。”

“如果是人工操作,相對簡單很多,自動操作難度會更大一些,但是,我們必須要完成。”

這就是無人機和載人飛機的區別。

載人飛機,能實現的功能更多,可操作的空間更大、更靈活,像是一些好靈活的戰鬥機,注重的是靈活性,而戰鬥機起降需要飛行員來控制操作。

無人機,則都是自動控制。

大型的無人機,自主起降的技術難度更高,完全依賴於雷達、電子系統以及相應的自動控制功能。

王浩全程參與小型飛船相關的研究工作。

另一個主方向,V191超大型衛星的運載和釋放工作,相對就要簡單太多了,甚至可以說沒有難度。

團隊要做的只是正常進行測試,光壓發動機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再控制其橫向加速到一定程度,隨後就可以把衛星釋放出來。

V191的重量也不是問題。

對於萬噸為單位的光壓發動機來說,16噸和60噸幾乎沒有區別,也不可能達到其載力上限。

光壓發動機的載力上限,預估大概在3500噸左右。

這並不是說最高載力3500噸,而是載力超過3500噸時,會影響到光壓發動機的性能,比如,靈活性會明顯變差。

3500噸,是非常驚人的數據。

人類歷史上,最高性能的運載火箭是土星五號,近地載力也不超過118噸,曾經把重達47噸的阿波羅登月艙送入月球軌道。

常規的大型火箭,載力普遍都在三十噸以下。

現在光壓發動機的載力處在最高階段,因為發動機的動力系統已經完善,但好多既定的部件並沒有裝配,也就騰出了很多的載力空間。

未來完善到空天母艦的程度,還需要建造更多的艙室、安裝更多的設備、搭載更多的小型飛船,就會增加很多的重量。

首先是艙室。

光壓發動機組已經做好了計劃,他們會建造超過20個艙室,每一個艙室緊貼凹面反射鏡部分的寬度在8米左右,長則是統一的18米左右。

18米,就是環繞艙室的寬度。

艙室內的空間還是很大的,二十個艙室內還可以劃分各個部分,未來可載人數量會達到兩百以上。

環繞艙體總長度近380米,載人艙室只占據一半兒左右,其他的部分則用於掛載小型飛船、載貨,也包括搭載衛星設備,等。

同時,還要增加幾套引力護盾設備,兩套雷達設備。

這倒是最基礎的。

空天母艦的設計中還包括了替代性的能源裝置,比如,凹面反射鏡內增添一座湮滅粒子設備,用作於替換使用,有第二座設備也能增加安全保障。

電力系統,也會增加一套光能磁化發電裝置。

超導電池,也需要增加備用的兩套,以便應對電力供給不足的情況。

等等。

這些都是太空測試結束以後要安裝的,屆時光壓發動機就可以正式稱作為‘空天母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