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鈦骨骼

基礎框架選定,接下來就是骨骼材質的選擇。

“要選‘鈣’麽?”

鈣的材質相對較輕,而且作為設計模板的直殼鸚鵡螺,使用的材質也是以鈣作為主要成分。

直接選擇鈣質的話,需要處理的事情會一下子少很多。

骨骼系統這種東西可不是能夠一蹴而就的東西,需要考慮到新材質的密度、化學活潑性、獲取難度等等,如果選用鈣為骨骼材質的話,這些數據其實是可以直接套用到設計中去,省去重新收集參數的很多麻煩。

沉思了一會,霍古打消了這個念頭。

“不行,鈣達不到我預期的要求,鈣質作為骨骼的硬度太低,要想保證防護性,就需要加厚甲殼,可這樣一來,占用空間不說,‘材質較輕’也就沒有任何意義。”

鈣的莫氏硬度是1.75,皮膚的莫氏硬度是1.5,這樣一對比,就可以很直觀地看出鈣到底‘柔軟’到什麽程度。

當初的地球生物,為什麽會選擇以鈣作為骨骼?

原因很多,但霍古主要比較傾向的解釋,是在獲取材料的難易度方面,造成了地球生物最終選擇了以鈣作為骨骼材料。

早期的地球環境,碳酸鈣大量存在,諸如方解石、石灰巖裏就存在大量的碳酸鈣,而且,在制備方面,碳酸鈣極易分離出鈣元素。

但是,霍古要的是性能,要的是堅固且足夠輕的材質,它可以依靠細胞們,做到分子級別的物質加工,別的不敢說,但在制備元素這一方面,已經可以甩地球上那些化工廠好幾條街,它不需要擔心材料獲取的問題。

這點從霍古儲備各類型元素單質就可以看的出來。

“可鐵的話,會不會太重了點?”

霍古的思維中浮現出這樣一個畫面——一只被新設計出來,外貌近似直殼鸚鵡螺的細胞集群在海中遊蕩著,隨後越來越接近海底,最後只能貼著海床在海中移動。

“不不不!我在想什麽,這樣可不行!”

“需要一種很輕的材料,必須要足夠輕……”

“也就是說,密度必需要小,如果密度大,單位空間內的質量自然也就大。”

這次確實是超出了霍古的知識範疇,它的老本行是考古發掘,精通的知識領域是地質學和生物學,對於數理化只停留在高中層次。

這還是比較理想,霍古在成為如今這副樣子前,已經是年近花甲的老人,距離高中時期已經過去了幾十年,還記得多少都不好說。

恍然間,霍古想起了在國際宇航中心時候的事情,在那裏工作的一個老朋友,曾經向它吹噓過一種金屬——鈦。

“鈦,老唐那家夥當初在我面前把這種金屬給吹到天上去,還說什麽地球的第一代宇宙戰艦,用的肯定也是這種金屬……”

“切,說這種話也不怕風大閃了舌頭,連太空電梯都還沒有,國際空間站也就那麽丁點米粒大,還宇宙戰艦,明明連個邊都沒摸著,就知道在我這種外行面前吹牛,折騰個火星發掘都要載人航天……”

想到這裏,霍古都是怨氣難消,當初正是因為年紀大了,一把老骨頭承受不了火箭助推的反作用力,才會淪落到在國際宇航中心,參與遠程指揮工作。

你們既然都把宇宙戰艦都設想好了,那就快點把太空電梯給建起來啊!老子特麽的想親自參與火星發掘啊!——如果那時候有太空電梯的話,霍古那年邁的身體就不再是它前往火星的阻力了。

發泄一番後,霍古也恢復到原來的冷靜,審視起‘鈦’這種金屬。

“作為航天金屬,抗高溫,和抗壓力這點應該是毋庸置疑的……”

“還有就是質量,因為還是火箭運輸,所以材料盡可能往‘輕’的方向發展,正好符合我現在的需求。”

“嗯,就決定是‘鈦’吧。”

不過霍古對這種金屬並不是很了解,畢竟是個只會考古發掘工作的外行,無論是工業還是航天材料領域上都是一知半解。

但這不要緊,不了解可以學,有實物在,還是想怎樣實驗就怎樣實驗的那種,無非就是摸索會耗費一些時間。

選定了骨骼材質,霍古開始獲取有關‘鈦’的信息。

首先就是,這種金屬是否能穩定的在霍古如今身處的這個星球上存在。

這很重要,就算鈦的各方面屬性都很好,但置身在極易使它發生反應的環境,那就是白費,根本做不了什麽可以提供保護能力的外殼。

霍古采用的方法十分簡單粗暴,把儲藏的一小部分鈦金屬,從空腔內排擠到海洋中,然後用根莖系統上的肉眼觀察。

海洋中的鈦金屬被一條根須纏住,在防止被海流沖走的同時,還承擔著感受溫度變化的任務,任何化學反應,都會伴隨著吸熱或放熱的物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