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鈦螺

在距離火山島嶼一海裏的水域中,橫躺著一根細長的圓錐體,這個就是霍古絞盡腦汁後設計出的成品。

圓錐體長度已經達到八米,其質量也不是上一種細胞集群可以比擬,即便是在洶湧澎湃的海浪中,也只是在輕微地搖晃。

這種生物,在冥古宙這種生物圈還處在微生物階段的時期,這已經可以算得上是‘神獸’的範疇,除了仰望,就只剩下仰望。

在圓錐體的末端,是數條由肌細胞以及碳納米纖維組合形成,並長有吸盤的觸手。

吸盤的功能和原理與頭足綱生物的觸手吸盤一致,都是通過分泌黏液,在吸盤內制造真空環境,來達到對物體的吸附效果,用於吸附物體,也可以反過來,將身體固定在某個物體上,順便還能在高速行進中把握方向。

類似這樣的觸手,在圓錐體的尾部總共有六根。

圓錐體上存在著四枚眼睛,其中,三枚在圓錐體的斜面,每只眼睛觀察著120度的視角,第四只眼睛則在尾部的正中央,確保不留下任何視野死角。

為了在高速行進中保證眼睛的安全,眼睛外部都會罩上一層被加入一定碳含量的矽結晶,也就是在人類文明中被廣泛運用的鋼化玻璃。

圓錐外殼為銀白色,泛著銀灰色的金屬光澤,這是鈦合金外殼,比同體積的鐵更輕,強度更大,密度更小。

殼的結構分三層,最裏層與最外層都是鈦合金,兩個中間的夾層是由納米碳纖維構建的網格,這樣一來,即便最外層的鈦合金出現破損,第二層的納米纖維也能起到很好的抵消緩沖的作用,第三層鈦合金也能防禦下,能夠擊穿鈦合金防禦的攻擊。

圓錐體的首部和外殼的顏色有著少許差異,是鋼灰色。

這一部分並不是鈦合金,而是‘鉻’,莫氏硬度為9,而作為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金剛石,莫氏硬度為10,紮進巖石就和紮進軟泥一樣輕松。

原有的一些在葫上運用的設計,霍古也並沒有拋棄,而是繼續應用在自己這個新設計的個體身上。

外殼的兩側的那兩對‘鰭’,用於在高速航行中完成機動,亦或者穩定航向,此外,霍古還對新個體以及葫的‘鰭’設計作出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使其能夠收縮回身體內部,就像烏龜那樣。

動力系統,在這個圓錐個體內部,存在著兩套動力系統,一套是原有的噴射式推進。

霍古並沒有放棄這種推進方式,主要還是看中這‘在水中可循環利用’的特點,所以保留下來,作為常規推進方式。

而與常規推進方式相對應的就是,另一套則是以金屬鈉柱為核心的火箭式推進,屬於消耗型的推進方式。

金屬鈉化學性質很活潑,尤其是在和水接觸後,立即便會有巨大的能量被釋放出來。

曾經有人做過實驗,將兩個拳頭大小的鈉金屬給拋到河裏,引發的威力並不比手榴彈差多少,而且這還不是一次性釋放的量,爆炸一直持續了好幾次,河裏的浪花被掀到七八米高,直到金屬鈉不知道被爆炸的反作用力拋到何方,這種水面爆炸才停止。

圓錐體的內部被霍古給劃分成兩個區域,分別是前部和後部,首部主要承載感知細胞,用於擴展生命場。

而圓錐體的生命場擴展的覆蓋範圍半徑,已經能達到一海裏左右的距離,相比較起原來的葫,已經足足翻上了三十六倍。

後部是噴射式推進的安置,設計還是與原來一樣,在斜面上存在著可以自動開合的開口,常規推進時,吞噬那些水中的微生物,在小型消化腔消化,然後作為噴射媒介,輸送到位於後部的儲水腔,噴射而出。

唯一和以前不同的是,儲水腔占據身體的比例小了很多,改為數個小儲水腔提供在水中的推進力。

火箭式推進則不同,鈉柱處於中軸的位置,整個貫穿前後兩個部分。

這種推進方式,是在遭遇到災難性事件時的逃跑手段,可以短時間內進入到一個很高的速度。

弊端當然也是有的,能跑多遠,能跑多快,完全取決於燃料的多少,而作為反應燃料的金屬鈉,和其他元素相比,制取耗費的時間可以用龜速來形容。

所以才會被霍古安排為逃跑時才使用的推進方式。

在圓錐體的尾部,有著六個和觸手相對應的凹槽,這是霍古專門設計出來,讓葫能夠搭乘新設計的集群個體。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體型龐大給新個體帶來諸多好處的同時,也意味著一些局限也將伴隨而來。

而讓葫這樣的小個體搭乘進新個體內部一同行動,就能夠很好的形成互補,相互之間,都能幫助對方完成對方辦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