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智能體

有了名為‘永續’的采集者個體做出表率,其他同種族個體紛紛效仿,取名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甚至已經達到快要瘋魔的程度。

比如,有的個體給自己取得名字,假若一個字占據一平方米,那已經足以繞地球赤道一圈。

亦或者取得名字就是個擬聲詞、數字編號、一串亂碼。

如果只是這樣倒還罷了,更過分的是,有些個體取得是‘你愛吃什麽’、“我想睡覺”、“不想說話”、‘靜靜看你們裝逼’……等等,極其容易混淆視聽的語言名字,已經足以對通信網絡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

為此,永續頒布了取名的限制規定。

【第一條,取名必須帶有寓意性,違反此例,名字駁回】

【第二條,為避免影響正常交流,名字必須簡短,違反此例,名字駁回】

【第三條,任何直接使用言語作為名字的一律駁回,不接受反駁】

三條規定搬出,頻道內瞬間清凈了不少,將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名字全部被駁回。

沒辦法,采集者們都沒接受過什麽系統的教育,智商也沒有孩童高,能獨自取個名字已經是極限,再讓它們取的名字正兒八經,難度實在太高。

不過,很多事情是可以被逼出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陸陸續續的有采集者,通過自己的名字申請,那些沒能通過申請的則會主動向那些通過申請的采集者尋求幫助。

如此一來,一個良好的溝通氛圍就此形成。

永續敏銳的注意到了一個現象,像這種頻道內數個個體共同討論一個問題,往往能更加快速地積累起經驗,縮短找到問題解決方法的時間,取名運動後期進展速度加快就是這種說法最有力的證明。

很快,在經過了二十多個晝夜更替後,當最後一個采集者個體通過取名申請,轟轟烈烈的取名運動宣告結束。

采集者們的日子又恢復到以前,在頻道裏進行著有一搭沒一搭的尬聊,唯一和以往存在稍許不同的就是,它們能夠準確地表達出,正在和自己對話的是誰,而不是像從前那樣,聊著聊著,到頭來都不知道是在和哪一個采集者個體對話。

能有這樣的成果,這都是要歸功於名字的出現,這背後代表的意義就和人類文明史上文字的出現是一個概念。

永續不明白什麽意義不意義,但它能感覺到,自己這麽做的正確性,盡管它仍然不能理解為什麽會感覺正確。

隨後,它將思維沉浸到集群的分配中去,隨著個體數量的增加,就會需要給新同胞進行新領地的劃分,工作量無疑是非常巨大,以往都是由它作為主導,讓幾十個個體打下手,才勉強處理這些雜事。

不過現在,它不再需要讓自己那麽辛苦,因為之前發現的那個現象。

即,越多個體參與到問題的討論,就能越快的積累經驗,越快的得出結論。

生命場構建的頻道是個好東西,它讓采集者個體實現了長距離溝通,並且這種溝通並不像話語溝通那樣存在著距離削弱的特性,因為,每個采集者個體都可以作為生命場中繼站而存在,就像霍古當初通過中繼發布指令那樣。

這為永續將絕大部分采集者連成一個整體,構建起一個超級大腦提供了基礎,永續將它命名為‘智能體’。

首先,采集者是一個整體,生命場將它們從信息層面上連接在了一起。

當采集者個體遭遇到了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會將這個問題上傳到頻道內,由‘智能體’接受。

智能體由一定數量的采集者組成,並且分層上中下的信息結構,下、中層采集者的個體數量相同,上層則只有一個。

整個智能體最先接觸到問題,就是智能體下層,雖然個體數量和中層相等,不過這層的作用主要是解決一些容易解決的問題。

所以,下層這個大團體又同時存在無數個解決問題的小團體,性質大概就像是研究小組那樣,這種信息結構能夠迅速的解決容易解決的問題,但對困難的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然後是中層,當下層的所有小團體都無法解決的問題,就會被送往中層這個大團體,這個層級沒有小團體,只有一個大團體,專門解決困哪的問題,這個層級的每一個采集者都會參與到問題的探討。

最後是上層,由永續負責,以及,上層並不負責解決問題,它的存在只是為了給智能體刹車。

有些問題是沒有答案的,亦或者暫時它們沒有能力知道答案,所以,由永續負責審核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如果它能解決,那就可以把答案輸出,如果沒能力解決,就會把問題遞交給專門負責記憶的采集者團體,保留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