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長條引力環

吞星巨構,顧名思義,它能吞下星體,是一種能夠連帶著整個星體一同超光速的生物巨構,所以叫做吞星巨構。

這和達利人母星的那種行星超光速引擎可不同,這種巨構是可以短時間裏完成吞星,然後將星體超光速,並不需要緊張的建設工程。

有了這種巨構,采集者們的物質開采速度將會再上一個台階,捕獲星體後立即進入超光速,不需要擔心遭到大毀滅的打擊。

期望很美好,但實現的難度也是非常巨大。

首先這種巨構最起碼得是天體尺寸,這樣尺寸的物體,除非是像引力環那樣依靠引力維持強度的結構,否則結構強度得不到保證,電磁分子材料是遠無法勝任天體級尺寸的結構,不然星球就不可能都是球體,可以是方形或者三角體。

正因為是這樣,讓行星超光速,就需要依托著行星進行構建,把引力環以及超光速結構與行星銜接進行超光速,而非是預先構建好巨構,然後往行星上套,後者的難度系數遠大於前者。

那麽問題就來了,既然只能依靠引力,這樣的巨大結構又該怎麽構建?

經過一番探討之下,采集者們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那就是嘗試改造現有引力環的結構,讓引力環能更加的多樣化。

天體尺度需要用引力來維持結構強度沒關系,那就用引力來維持結構強度即可。

按照它們的構思與計算,構建一根長條狀的引力環,是可行的,把一個環狀引力環從中間切割開,兩端的切口連接上筆直的加速管道,構成一個類似操場跑道的橢圓形,如此一來,就是一根長條引力環。

引力環的本質是內部的相對論性黑洞與質子管道結構達成了平衡,而內在高能粒子加速的慣性,成為了結構本身的強度,即便是長條狀引力環,在粒子加速到筆直管道後,仍舊能給結構提供慣性強度。

在設計構建長條狀引力環的過程中,采集者們遇到的問題很多,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在建造上,引力環必須是一個整體的構建成型,特殊的結構性讓它不可能讓采集者們通過拼接的方式完成它。

以前構建的環狀引力環挺簡單的,只需要用加速管道大體上圍成一個圈,然後讓外側加速管道壁的電場強於內側管道壁的電場,環狀引力環也就會逐漸成型。

然而這次,不僅僅只有彎弧結構,還加上了筆直長度。

這還算是比較小的問題,解決起來並非很困難,只要在一開始保證加速管道是一個橢圓狀,並且內部電場分布作出一定的調整,問題就不大。

真正要說比較麻煩的問題,還是在長條引力環建成後,兩根平行筆直的會因為引力而存在一個相互靠攏的力,環狀引力環因為是回旋力矩,這個可以無視掉,但平行加速管道上,這個問題就突顯出來。

隨著加速粒子能力的增高,產生的引力則越強大,而兩根並排的筆直加速管道卻除了慣性力矩外並無其他力作支撐。

所以,可以想象,隨著長條引力環長度的延長,筆直加速管道必然無法保持筆直,會呈現出內凹趨勢,這會讓環狀加速管道與筆直加速管道連接的部分變得不堪重負,因為加速粒子的進入角度不對,環狀部分需要更強的電場力偏轉加速粒子。

這樣的難題,直到有采集者提出將負物質填充在管道中間,問題才算是得到解決,萬有斥力可以和引力中和,並且因為位置的關系,也不會產生超光速效果。

有了長條狀的引力環後,吞星巨構才有了一個實現的基礎,畢竟那可是行星級的尺寸,分子材料柔軟得猶如煮爛的面條,一碰就爛的尺度。

長條狀引力環的構建並不容易,尤其是行星尺寸下,由於強度得不到保證,加速管道柔軟的像一根繩子。

倒是行星級的引力環構建的很順利,這也是吞星巨構的一部分,搭配上復數的長條狀引力環,以及另外的一個環狀結構,就可以構建一個完成的吞星巨構。

“這難度不是一般的大,加速管道總是不安分。”

“別管的那麽細致,等加速粒子以後,它們就會老實下來,這種情況只是暫時,就和恒星環的構建一樣。”

“恒星環有恒星這個引力源提供初期的穩定立場,這些筆直的加速管道可沒有這樣的特殊環境。”

隨著加速管道內部通過粒子,並且這些粒子的速度越來越快,逐步往光速靠攏,這種連采集者維持起來都感覺吃力的結構扭曲幅度也就越來越小。

然後,采集者們看到了,它們構建的長條加速管道正慢慢的開始縮水,一如環狀引力環那樣,也是尺寸縮水二分之一,隨後停止收縮,各項力矩達成平衡。